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4版:画家

北京画院袁武工作室第二届研修班随访

  袁武课徒散记之二

  点亮情怀

  ■ 吴杨

  20多年前的一天下午,北京东城区校尉胡同68号院2栋,极普通的砖墙结体小院里,居住着美术界鼎鼎大名的人物。袁武心神不宁地面对它们,迷茫忐忑地敲响传达室的门窗询问卢沉教授的居处?他千里迢迢造访,试着迈出改变后半生命运的脚步。所幸,卢先生翻看作品后并予以肯定,鼓励他报考中央美院,提醒他抓紧时间补习英语,不要被这道美术以外的门槛拦住。当晚,袁武返回东北,埋头苦修,几年后如愿以偿,榜上有名。

  现在,作为导师,袁武的学生们同他当年的情况差不多。差别在于,如今信息爆炸,画家众多,艺术环境极度复杂的,诱惑多,习画的途径多,年龄在三四十岁的画家尤其面临太多的困惑,画什么?怎么画?为什么?到哪去?这些近乎初学者的问题对他们反倒成了诘难,亟需梳理——心态的梳理、方向的梳理、绘画思路与方法的梳理、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梳理等。画家群体庞大,良莠参差不齐,竞争在所难免。一位美院领导谈及成才几率,认为学生最终成为优秀画家的概率极低,并因此问难于美院的教学机制。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进修要求,名家进修班、导师工作室应运而生。

  曹洪嘉,30岁,云南师范大学人物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得知北京画院袁武工作室研修班招生的消息,深感机会难得,来不及等到毕业即赴京求学。画家因其职业天然地认同师承、需要师承,俗话叫“名师出高徒”。名师以其智慧、其能量、其修为,引领学生踏上正路,析疑解惑,去芜存倩,力求焕然一新地走在中国画继往开来的大道上。

  首先,袁武课徒强调方向,定位。方向是“纲”,定位是“目”。方向不变而定位具有阶段性,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目标、计划及针对性。他的切身经历足可为例,当年考入中央美院读研时,他任职长春市画院创作部主任,已是地方名家,多有作品获奖,就这样画下去也无不可,难得他眼界开阔,接触“央美”的体系后意识到差距,以往对于素描的理解几乎完全不对。入学后他迅速确立定位,放下虚荣心,回到起点上,从写生开始,练造型、打基础,重新体会及把握“勾、皴、擦、染、点”之类的基础性语言。他到琉璃厂书店买了一套蒋兆和画集,反复阅读,好在哪?为什么?找到答案也就明确了方向,成天端个大盘子跟随本科生们画写生,人称他“大本科”。

  作为导师,袁武同他的学生一样,来自基层,摸爬滚打,艰辛倍偿。他当年经历过的困局同样困扰着今天的学员,其现身说法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及示范效应。

  定位的目的在于尽快地将自己简单起来——想法简单、目的简单、生活方式简单。排除干扰,潜心学问,量体裁衣,删繁就简,根据自身的条件做能做之事,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效果最大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稳步发展。学画为什么?为了挣钱难免急功近利,手忙脚乱。袁武声称,时至今日,画家卖画已不是本事,不卖画才是本事。唯有安心画画,最后剩下来的才是你。钱不是挣的,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

  讲到动情处,他眸子发亮,妙语连珠。学员聚精会神,情有所系,如马韵桐所言“唯恐遗漏片言只语”。不知这是否也是一种洗脑?洗去一个叫“私心杂念”的东西;洗去一个画者在摸爬滚打中不免沾染上的世俗与习气,力求在精神上焕然一新,进而确立目标,实现定位,集中精力,不尚空谈,扎扎实实做功课。

  其次,袁武课徒强调观念到位,走出自我。走出自我也即走出误区、弯路。画画看似简单,一层窗户纸,然则急切为之,终不能得,多少画者慌不择路地走在小道上,难有作为。中国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积淀发展,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与范式,没有人可以超乎其上,一蹴而就。聪明如袁武者深知此处无捷径,因而主张用笨办法去做这件事情。

  他曾痴迷于画手,学兄师弟们随处可见他的画手习作,摇动着纸片说:“袁武,你的手。”继而,他画牛的眼睛、马的神态,无不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他深知基本功是绕不过的门槛,并以此要求学生。

  他尤其重视观念至上,理顺思路,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差在哪、怎么办?学员魏丙欣说:“我这种类型的人画画很容易面面俱到,缺乏个性。我想改变这种状态,所以投到袁老师门下。”学员马韵桐说:“袁老师的绘画艺术体系化了,一整套程序非常严谨,观念是颠覆性的,思路非常超前,想法非常新。他整合绘画的要领、要素,使之高度概括,便于理解把握,方便实践。”同首届研修班的“清一色”有所不同,本届招收了两名女学员,杨平和马韵桐。我曾试着问小马:“袁武作画大刀阔斧,风格强悍,你觉得适合你们女孩子吗?”她回答说:“取其长,补己短,正是我所需要的呀!”或许出于偏爱吧,学员们众口一词,认定袁武的绘画艺术将大写意人物向前推进了一步,增添了新的品类,丰富了表现手法,是时代映衬下的大美,传承发展中的新高。

  袁武的成功离不开基本功,得益于思想性,他一再强调要用脑子作画。他对学员说:“画到你们这种程度,具备了基础能力之后,画得好与差与耐力和时间没有关系,与聪明与否有关系,就怕画着画着不用脑了,走过场了,掉入普遍的习气里,就是磨——磨时间、磨功夫、磨一些小情小调,自以为得意,实则耍小聪明,不求甚解。艺术是意识形态,一定要观念至上。将生活转换成艺术,不仅需要手眼之功,更要求思想统领。做一个有思想的画家,是他对学员的基本要求。他一再强调:艺术要远离科学,甚至远离真实,远离生活。高于生活也即远离生活,使之上升到精神层面,意识形态。中国画的魅力在于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具有无穷的可能性与创作空间。既然如此,为什么总是习惯于照搬生活,抄袭他人?因为贫乏——思想贫乏、情感贫乏,才能与技艺全都贫乏。相比之下,齐白石正是以其立体、全能而荣登巅峰。袁武也推崇周思聪、卢沉、方增先诸先生。推崇他们的典型性、思考型、观念新,作品高雅、传神。常人作画,浅色衣服使浅线,深色衣服用浓线、重线。画面疏旷用粗线,构成绵密用细线。如此等等,全都是习惯性思维,合理想象,不求甚解。高人就不一样,他以周思聪为例说:“周先生画赶海的小孩,白色衣服用深线去表现,一反常态,视觉效果特别好。”

  他得出结论说,首先要想得到,而后才能做得好。他说——

  远离生活,主观画画。一定得弄像了,反而没戏。要敢于主宰自己的作品,不要落入常态,不要顾忌别人怎么看。走出自我,摆脱习气,方能廓开思路,画出新意。

  突出一点,统筹全局。聪明的画家必定擅长取舍,擅长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思路清晰,将所思、所学、所求梳理成体系,而后致力于自家特色,打造看家本领。哪怕在某一点上突出,那也是你的本事。

  一定不要图省事,走捷径,放任小聪明。越俗越省事。不善动脑的画家如同匠人。

  面面俱到,什么都画出来很容易,画不出来很难,概括、提炼很难,虚实相间很难。要知道,只有舍弃方有强化。


美术报 画家 00044 北京画院袁武工作室第二届研修班随访 2012-06-23 2603119 2 2012年06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