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9版:画家

文章导航

中国画收藏的拾漏与挖掘

——浅析文瑞草虫画的发展前景

  自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艺术市场重振生机。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盛世收藏的规律,尤其对中国画的收藏之热,朝野并进。在众多进入收藏领域的人士中,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就是相当一部分熟悉艺术的人不太精通市场,而熟悉市场的人又不太精通艺术。这是不同点。其共同点就是很少有不想“拾漏”的人。

  “拾漏”靠的是机缘、眼力、学识、胆魄与远见。历史上出现“漏”的大多数社会背景为天下不太平时期。而在当下国泰民安之时,中国画收藏最大的“漏”则是挖掘新人。道理很简单,因为,今天任何一位名家开始都是新人。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看准眼下哪个新人将来会成为大家。

  投资此类艺术家要有一定的超前智慧。如果眼光准,无疑会获得巨大的回报。这就要求收藏家必须从众多艺术家中通过比较分析,挑出他们笔下那些既符合投资规律又有极大升值潜力的优秀作品。常言道,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一呼百应。所以,适合投资的新人艺术品尽管需要很多条件,但要想经得起未来历史的考验,至少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标准:(一)独特稀有的个人风格。(二)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与市场广泛接受的画作品相。在此,笔者就草虫画家文瑞的作品为例,浅析一下其发展前景。

  (一)独特稀有的个人风格:文瑞师从水金石,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2009年2月16日新华网曾对文瑞做专题报道,称她为中国书画界“生宣不加胶矾泼墨重彩工笔草虫第一人”。历史经验证明,就国画而言,凡在中国画坛上能站一席之地的画家大多都是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在传统与创新的道路上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开辟了新天地的垦荒者。他们在个人艺术风格上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在市场上更是体现出惊人的价值。这些双丰收的喜人成果,究其根源,在于他们不囿于传统,勇于开拓创新,能够独辟蹊径,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艺术作品的技法是不断地发展与丰富的。一流的画家从来不僵化古今已成的技法,而是理解前人的规律与特色。他们在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后,当投入创作时,抒发的是个人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成法的照搬。

  显然,无论从艺术与市场任何一个角度来看,独创性肯定是艺术生命之根。不一意模似他人,不重复自己的作品,永远保持一片清新自然的心田。艺术家在这种理念下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成功,则是指日可待。开今需借古,无古不成今。没有继承就提不到发展,而没有发展又谈何继承?文瑞就是在继承传统的根基下,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能在生宣纸上不加胶矾,仅凭水、墨、色与手上的功夫,开创出各种栩栩如生、姿态丰富的工笔重彩草虫。加上布势简练的枝叶背景,使其作品既有精雕细刻的严谨,又不乏酣畅淋漓的气韵。可谓著色富丽而协调大气,笔墨不多且骨肉皆具。画面整体即白当黑惜墨如金,格调高雅推陈出新。其开拓性的独特表现技法与稀有难寻的个人风格,一目了然。

  (二)扎实的基本功底与市场广泛接受的画作品相: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对美的倾向选择却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同样是绘画作品,由于创作题材、表现方法及个人风格的差异,则会导致不同的市场接受能力。文瑞的作品艺术地反映了她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她以一颗善良的心,把自然界里的一个个小草虫塑造得活灵活现。她的画像一首首优美的诗,用生动、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一个个蕴藏生机的艺术境界。其意扣动着人们的心弦,其境牵引着人们的情思,其品相使人们感到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吉祥且充满了深沉的爱。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其本身就是静止的。它只能在凝化后的生活瞬间境象中抒发作者的感情,概括生活的美。文瑞知道,绘画艺术从根本上倾诉的是作者的心声。而生活及人的思想感情又是无时不在动中。用固定的空间视觉画面来表达宇宙万物的律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此就必须从“无尽”这一艺术魅力上下功夫。因为她懂得,文章虽多写不尽千秋岁月,笔墨纵横绘不尽大地河山。情留不尽之意则意味深长,画留不尽之意则生气冲天之哲理。

  纵观文瑞的画,很多都有大片的“留白”而且有时留得非常之大,却能给人一种寥廓高远、轻松自由的感觉。她的画没有多余的笔墨,无论是草虫还是背景,都是以有生命力的点线面画成。在用笔上她刻苦磨练,画出了年轻人难得的沉着老辣之笔,以求中锋之线圆润厚重,侧锋墨线粗犷毛糙。并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使其枯焦而能华滋,湿润而不漫漶。在造型过程中,她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也无论是短到极处的点,还是由点扩大的面,都是她感情活动的痕迹。从她的画中不难看出,其下笔时充满信心,没有迟疑,没有恐惧,做到了大胆心细。对一枝一叶从不细修细补,以保留自然之趣兼防伤神破气。意到之处,迹断势连如飞如动,笔无妄下放在精微一片神行。

  她的画追求简练,且能情貌无遗、简而不空、简而不漏。灵阔流动左右逢缘含义颇深。这是她将自己在生活中领略的物境无所挂碍的化合,是她人格与画格的和谐统一,是她心灵结晶的特殊体现,故有声有色。然而画中之声又是鉴赏者,受之于眼、游之于心、得之于感悟后通过憧憬联想再创造的美妙境界。是画家素质修养、审美能力及绘画理法综合表现的画外功夫,其品相使人久看不厌、爱不释手、过目难忘。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显而易见。


美术报 画家 00039 中国画收藏的拾漏与挖掘 2013-05-18 美术报2013-05-1800011 2 2013年05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