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4版:艺事

我以柔情写丹青

逸笔仙韵·高逸仙甲午画展研讨会纪要

  我以柔情写丹青

  逸笔仙韵·高逸仙甲午画展研讨会纪要

  研讨时间:2014年12月6日下午2:30—5:30 研讨地点:杭州索非亚大酒店三楼凤凰厅

  主办单位:桐乡市政协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学术主持:池晓明 谢海 录音整理:茅明荣

  何水法(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时间过得真快,记得10年前的一个初夏,高逸仙敲响了我画室的门,在没有任何人介绍的情况下,自己跑来找我,说要读我的高研班。我看了她带来的作品,很惊讶,一个女孩子居然画得那么大气,那么好。10年来,在我的高研班30多个学生中,高逸仙的进步是最快的。这次展示的花鸟画和篆刻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高逸仙的作品有三大特点:第一,从传统中来。看她的用笔用墨,线条感强,有厚度有力度。脉络清晰,走了一条很正的传统之路。第二,从生活中来。她注重写生,题材鲜活,生活气息浓郁,直击人的心灵,让人看后过目不忘。记得有一次,她去新疆写生,拍了很多向日葵给我,新疆的向日葵很大,很壮观,跟这里的完全不一样,我也去看过一次,一生难忘的。她后来创作的很多向日葵,画面有气势,又有细腻的地方,这就是深入生活写生的好处。第三,高逸仙的画外功夫好,她会篆刻,懂诗文,记得曾经给我刻过一方印章,内容为“水法通则八法通”,我很喜欢。她的文笔也优美,有内容、有思想、有观点。画画不只是技巧,还是学问、是思想、是修养,这些画外功有时比画画更重要。

  谢海(美术报评论部主任):了解一位画家的成长,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位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展览、不同时期的画册和言论。所以,我们今天看完高逸仙的画展,翻着她刚刚出版的画册,一起坐在这里聊高逸仙的画,一起谈高逸仙所处的时代,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高逸仙和所有当代的大写意花鸟画家碰到的问题和难题是一样的——怎么样继承和发展?怎么样创新和突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到哪里去了?等等,等等。高逸仙今天的成功还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新话题,就是高逸仙转益多师之后,一直跟着何水法老师学习花鸟画,她和她的同学们从某种角度上也挑战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的精英教育,换句话说,传统艺术传承中精英教学、私塾教学是孰高孰低的关系?还是并行不悖的关系?或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展开可能从某种意义上和她的展览互为表里会成为一个更有意思的学术探讨源。

  徐家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我跟高逸仙接触得并不是很多,以前在何水法老师的高研班上,我去上过课,我觉得如何水法老师说的她是一个江南的美女,可是她的画一点没有脂粉气,没有女孩子很文弱的那种感觉,感觉就是一个大男子的画。我觉得这一点很不容易。她的篆刻我觉得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女孩子,篆刻刻到这样的水平,恐怕也不多见。她的画,我觉得完全是从笔墨传统这方面去入手,所以她的绘画不是取巧的。我们知道,写意,特别是大写意,不容易画。我画花鸟,可是让我放开点画大写意,也有点害怕。因为这个大写意一过头的话就空了,一空就没东西看了。在她的作品里,她的笔墨吸收了很多传统的东西,有古人的,有现代人的,有她的很多老师的,更可贵的是,有她自己的东西。她画了一些比如墙啊,瓦啊,门啊这些生活日常所见的,在大写意花卉的创作里是不大容易表现得好的,她画得蛮自然,也增强了她画面的生活气息。

  袁道厚(西泠印社社员、青桐印社社长):高逸仙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美术老师,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我们桐乡一个杰出的女画家、女篆刻家是有原因的,她得道多助,广泛请教老师,能够将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思考当中去,直到走进君匋艺术院,一方面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桐乡政府领导奖掖后学、重视人才的结果。她学篆刻,单纯一个拓边款,小女孩晚上不睡觉要弄到后半夜,这种精神很可贵;另外,她坚持写生,发现了我们在生活中很多被忽略掉的美丽,这些都是她作为画家的过人之处。

  沈伯鸿(桐乡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她的作品我感觉有3个“清”字。一个清,是清新,看了之后感觉很清新,很痛快,赏心悦目;第二个清,是清爽,看了之后感觉很爽气,很清,很爽;还有一个清,是清逸,就是她名字里的逸字,古人品画说“神”、“妙”、“能”、“逸”,这个“逸”是一种高度,是一种境界,不一般的。高逸仙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很重视传统,这个笔到底怎么用法,这个墨到底怎么用法,她反复思考,这个画画出来所以是笔笔有来路的。但是笔笔有来路还不行,有时候要乱一点,就是像齐白石讲“画藤愁不乱,能乱即有神”。乱和不乱是辩证的,高逸仙深知线条之奥秘,所以她的作品线条特别多,看上去很乱,其实很有规律,这一点很不容易。

  葛本山(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高逸仙的作品平和而富有生机,大气而又静雅含蓄,厚重却温柔淡然,不狂不躁,不激不厉,显示出了极好的内在修养与水平。这与钱君匋、刘雪樵、沈伯鸿、何水法等老师们的教导、她个人的学习感悟及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是分不开的。高逸仙有师承之根、师承之意而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这说明她艺术追求和艺术创作上的目的性、方向性明确而准确,把握得比较好。正因为把握得好,所以她的作品不流俗不媚俗。她的书法功底非常好,所以她能够用一种诗意的笔触去创作属于她自己的那种温柔敦厚、凝重厚实而又空灵的画面,能够把黑白虚实、繁简布置、兴寄比赋等种种对比关系,以及静穆清丽、厚重空灵的对映效果都表现得非常好。

  高逸仙微信的个性签名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她心态的表述,也是她的心境与境界。一般说贵族有3个特性,一是有文化教养,有高贵的道德品质及文化精神;二是有社会担当,严以律己,勇于承担;三是有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意志。所有从事艺术的人,都属于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贵族阶层,都应该具有这3种品质与特性。高逸仙的经历及作品所展现的已经具备了这种品质,且心境又这么好,其未来发展将非常远大。

  曹工化(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高逸仙用她的笔墨营造了一个中国画的空间,而且这个中国画的空间是非常大气的。我觉得高逸仙的笔墨它构成的格局是一个大的格局,尽管它有很多很多缺点,有待于进一步慢慢推进。但是格局是决定一个人绘画方向,她最后的绘画成就的一个基本点。而且这个格局从理论上说,它是天生的。就是董其昌说的,这个是生而知之,不可学。大气的格局,加上回归笔墨的根本,我觉得这点,和整个美术史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这个是我们所有的画家都应该往这个路上去。当然现在是多元化,但多元化并不是没有方向,你走到死路里去也是多元化,但是明知是死路还要硬走显然是不对的。

  高逸仙在钱君匋艺术院工作,在桐乡这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里生活,她浸润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里,所以她应该有一种担当,或许这也是历史赋予你的一种使命,让你把文化、把艺术、把美好传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有机会欣赏。

  黄岩(先锋艺术家):在当下文化语境底下谈高逸仙,绕不开她的写生。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后,实际上写生在20世纪艺术里面制造了很多大师。你说齐白石是不是写生?典型写生嘛。这种脉络,多少年来,绵延不绝,包括后来傅抱石画的一些红色题材作品,也都是一种写生。高逸仙的写生是讨论高逸仙艺术价值一个很重要的切入口,很显然,现在谈写生和当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人写生已经是一种表演了,就是换一个地方吃饭、睡觉,偶尔拿相机拍几张照片,这叫写生,我很怀疑!但是,我们再来看高逸仙的写生,一个人,大江南北地跑,这是真写生,你看看她的写生作品,尽管还不完善,但是,那是有感情的,能打动人。高逸仙的画里面有“乡愁”,有记忆,我觉得这很值得研究,不能为观念而观念,为写生为写生。实际上最后,艺术在当代我想它不仅仅是起了按摩的作用,它还是有对这个社会有建设性意义,有批判性价值。我想,高逸仙的写生作品中真情实感就是对当下那些伪艺术家、伪写生、伪创作最有力的批评和抨击。

  钱大礼(西泠印社社员):我应该说是看了比较多的画家的作品,像高逸仙这样一个70后的女孩子,画得这么有气质,现在来讲还是比较少的。高逸仙为人很谦虚、很低调,身在桐乡,又能工作在君匋艺术院,福气好,今天来了这么多的领导、这么多的朋友,好厉害,很多专家给了这么高的评价,我说,高逸仙是中奖了。在我看来,高逸仙是一个好的苗子,但是要真正地画出很尖端的好的作品,确实是很难。所以,我想说的是,珍惜现在的时间,高逸仙还是有前途的,有发展的。

  李云雷(浙江省群艺馆专职画家):我觉得高逸仙的头口奶就吃得非常好,我们中国画的学习往往讲头口奶,头口奶其实就是君匋先生和那些前辈们给她指引的一个方向。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写生改变了我们传统绘画的一些程式化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浙派花鸟画之所以高明的很重要的因素,当然这里还包括浙派花鸟传人对技与艺、形与意的把握和理解上。从吴茀之、陆抑非一直到何水法老师他们延续下来的一种用笔墨去写生自然的这么一种方法,这个其实对我们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是专业和业余的最大的一个区别。

  盛欣夫(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授):高逸仙是幸运的,幸运在哪里呢?最主要最关键的就是她找准了一条路线,我说的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这是一。二是找对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传承是个什么概念?外国人问我们一位老画家,说我们学中国画多长时间能学会啊?老先生告诉老外三千年。什么叫三千年?哪一个人活三千年?不可能的。但是这就是传承,传承很难学,只能靠理解。我们水墨里面,它蕴含着难以言表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就是几千年的。是一下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高逸仙画面里传承有序文人传统既说明她很聪明,又说明她很幸运,还有说明她很勤奋。有了这3条,那么她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

  谢伟强(陆抑非研究会副秘书长):高逸仙善于用长线条,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长线条需要有很深的功力,那么功力当中还要有自己的气势,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用长线条表现绘画。另外,就是她的画不浮躁,尽管笔头较粗一点,也豪放,但是不浮躁。我觉得学习中国画,高逸仙做到了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她这条路在何水法、徐家昌他们教育下走得很正。这条路,包括点、线、面的穿插,用辅色的关系,都比较到位的。我对高逸仙有个期望,就是一个人在很多人说好话的同时,要有个清醒的头脑,要保持接受批评这样的一个胸襟。有这样一个心胸的话,你的画一定会越画越好。

  王学海(浙江嘉兴市美学学会会长):记得5年前,在逸仙西双版纳写生展的开幕研讨会上,我曾说过:“再过5年,逸仙的书画一定还会更上一个台阶。”5年过去了,高逸仙以作品之新,佐证了我的这一“陈旧说”。不难看出,逸仙女士在这5年中,具有了自己的美学追求:以简练线条、浓墨晕淡之色走向高古,以书法篆刻之笔转换与互补,宣扬柔雅别致的审美意境。水墨艺术贵在创新,这也是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国水墨书写者所必然要走的一条现代艺术意义上的道路,而强化个性与简练形式的要旨,便在于书画家内心读懂传统,幻发未来的写意精神之中。借用《高逸仙甲午画集》上的话“石头还是那石头”,我说,水墨还是那水墨,宣纸也是那宣纸,逸仙的今后,只要在形式上再作打磨,在写意精神上再作深入开掘与高度提升,那么,再过5年,女画家高逸仙,自然会卓然出众,新颖雅目。

  池晓明(桐乡市政协主席):作为主办方代表,我想说几句话。第一,十分感谢各位老师对高逸仙这个乡下女孩子到杭城来举办这么一次画展的关爱。高逸仙20多年的从艺生涯是幸运的,她曾经在海上名家钱君匋身边多年,得到君匋先生真传,后又从师著名的书画家袁道厚、沈伯鸿、何水法老师。20多年的历练,她坚持三件事:目标、方向和创新。做人,她坚持三样东西不言弃:童真、理想和希望。今天就是她坚持20年追梦艺术的结果,这20年,她活得像风一样自由,又像云一样温柔。她尊师、学师而没有刻意的模仿,融会贯通,注重传统,更有创新。第二,我也希望高逸仙在今天画展和研讨会的基础上,把各位老师、专家学者们的点评,细细吸纳,努力思考,在这个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出精品,但愿今后会越来越好。


美术报 艺事 00054 我以柔情写丹青 2014-12-13 美术报2014-12-1300010;美术报2014-12-1300011;3724316 2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