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中国画学会展,一场值得“学”的展览

  3月21日下午,中国美术馆的免费领票窗口排起了长队,观众热情之高,不亚于记者去年12月在这里参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展”时所看到的场景。展览开幕式的流程非常的简短,并不拖沓。本次展览经过3年的策划,8个月的筹备,共展出了近240幅作品,其中许多作品都是画家们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整体上代表了当前中国画创作与创新的学术现状。许多老艺术家虽然年事已高,依然认真欣赏着每一幅作品,在展厅里一站就是一个下午。这次展览也是记者所参观过的展览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不乏许多可“学”之处。

  其一,整个展览的筹备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为了能在目前市场经济影响加重、画展繁多的形式下,办好一次重学术的全国性画展,中国画学会在这次展览中去除了所有的商业因素,展览没有赞助商,经费全部是中国画学会多年积攒所得(一般的展览模式中,经费多由赞助商出资,展览主办方则会在展览作品挑出一部分给予赞助商作为回馈)。本次中国画学会展的作品在展览结束后将全部退还给作者,让大家可以放心拿出自己做好的作品,客观上保证了展览作品的质量。展览作品集中后,中国画学会又组织了多次审查、评选,经充分与画家沟通,提出了一些修改、调整、调换作品的意见。展览作品新作与代表作兼顾,补充了一批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老艺术家创作旺盛时期的代表作。

  其二,在写意画式微的当下,本次展览的写意画数量占到了参展作品总数的70%以上。在当代中国画坛,相对于工笔画的复兴与繁盛,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则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遏制,尤其是大写意中国画在当下众多的画展中愈见衰微,凡获奖的中国画作品,工笔或小写意唱主角、占绝对优势,而大写意作品极少。究其原因,工笔画相对门槛较低,画得细腻显得认真,容易打动评委,更易入展获奖。中国画最打动人的是气韵生动,笔墨传神,然而大写意作品需要作者有非常深厚的学养,需要画出精神、意境,要靠精湛的笔墨、巧妙的构思,这都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时间的累积。这次中国画学会展也可称作是回归中国画传统精神内涵的一次引领之举。

  其三,本次画展不仅注重学术性,而且突出创新性。刘大为、郭怡孮等老先生都拿出了近年来的新作,充分展现了他们近年来在中国画创作上的新探索。在展览作品中,有的偏重传统笔墨,希望从传统绘画内部破解中国画发展难题;有的以传统笔墨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其他艺术门类养分;有的则在中国画色彩语汇表现上有所突破,让色彩表达充实进中国画笔墨表现中;有的则以消解与重构的方式,把新的视觉经验引入中国画中;有的将创作视野锁定在西方绘画基因上,使中国绘画既不同于西方绘画,又在表现方式上和中国传统绘画拉开距离。这些不同方面的探究,凸显出了参展画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场好的展览并不仅仅只体现在作品质量的好坏,更在于为举办展览而付出的努力,从展览的筹备,到学术的含量,缺一不可。这次的“中国画学会展”,重学术重写意,为广大国画家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高端平台,为广大民众了解中国画创作现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希望中国画学会可以继续发挥其在中国画坛的学术影响作用,将“中国画学会展”的举办常态化, 我们也期待出现更多值得“学”的展览。


美术报 要闻 00002 中国画学会展,一场值得“学”的展览 2015-03-28 3828265 2 2015年03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