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聚焦

评论

市场何去何从

  近期有一篇题为《艺术品行情调整 一级市场金融风险急剧放大》的报道在网络上重磅爆炸,引发艺术界广泛热议。作者以夺人眼球的“崩盘”字样加以断章取义的市场调查和部分主观臆测,刻意营造了一个人人自危的恐慌黑洞。为了平复和振作广大艺术从业者的信心,随后此文的被采访者——青州画廊联盟副会长王俊杰又在网络上发布声明,针对此文公开辟谣:青州最近很好,青州画廊业也很好。

  但不管证辩双方如何巧舌如簧地各说各有理,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清楚,“崩盘之说”实是危言耸听。青州作为中国最大的书画交易市场,很多如今的市场大腕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青州开始起步的,青州的多家画廊在早年间就以超乎想象的低价大量持有此类作品,他们即便以目前的市场价打一折处理,也远比当初的买入价高出几十倍,哪怕吃老本也够再吃上个几十年;但要讲“青州很好”,也不客观,伴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调整,青州这一书画交易重镇,也脱不了干系,特别是以经营礼品画为主的画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冲击。

  显然,当下的艺术市场已步入了一个调整期,之所以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的“降温、缩水”的报道或评论,实际上是因为以往高价流通于市场的名人字画目前的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倒置,以“礼品画”为主要渠道的这一艺术市场交易份额在政府反腐行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被迫强力削减。

  与国内画廊不同的是:一、国外作品价格普遍偏低,大部分画廊展出的艺术家作品(尺寸如例:1.2×1.5m)均价区间为:5000至5万美金之间,并且小有名气;二、消费群体多元化,由于画廊作品价格区间分明,又着实不贵,在美国的工人、白领、企业家各个阶层都具有收藏艺术品的喜好和能力,收藏艺术品已从奢侈消费转向精神生活之必需;三、以获得审美愉悦为中心的消费动机,我曾问过一个在制鞋厂工作的美国小伙,因何选择购买一幅不知名的抽象风景作品,他这样回答我:“我家住在湖边,这幅作品要是能挂在床头,刚好和窗外的风景遥遥相望,这感觉实在是太棒了!”后来我又询问过一些美国人类似的问题,发现很多时候他们购买艺术品大多是发自内心的单纯喜爱,不太会考虑艺术家是否有名,作品是否会升值。

  反观中国的艺术市场,绝大部分的从业者都抱着投机和逐利的心理在参与其中:创作群体普遍缺乏人文担当和职业操守,存在着创作上迎合市场,终日耽于程式化的笔墨游戏,营销上四处走穴跑场,炒作造势,随意定价,衷情于名利已胜于艺术万千等等问题。艺术机构和画廊缺乏专业学术精神,不能静下心来培养和挖掘具有潜力和前瞻性的艺术家,为了缩小盈利周期和成本投入,直接选择市场流通良好的艺术家合作。收藏家目光短浅,审美能力不足,容易受市场行情鼓动,盲目跟风,缺乏主观判断力,干的也多是低价囤货,高价出手的行当。

  在中国艺术市场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目前的行业震荡是互成因果的,由政治反腐引发的“后礼品画时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混乱的艺术圈也是时候需要“反腐倡廉,清理队伍”了。画家们批量生产着一张张千篇一律,如今这种风气已经影响到青年艺术家甚至艺校在读学生,没有任何参展经历和学术认定的他们拿着课堂习作都敢几十万的喊价了。“后礼品画时代”,这样的艺术家、这样的画廊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少,注定要被淘汰出局。

  与2005、2006年的市场起伏性调整不一样,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和全民审美素质的提高,70、80甚至9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他们的收藏动机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他们更关注贴近时代及富含创新精神的艺术作品,再加诸来自政策的宏观影响和价格上的居高不下,老套腐朽的“礼品画”一路走低是必然趋势。

  有感于中国艺术市场对学院、美协、画院等体制内画家的过分倚重,导致很多艺术家舍本逐末将精力投入到“皇家光环”的争夺中反而忽略了作为艺术家的本职任务。但纵观中外美术史,许多大师往往远离朝廷庙宇,隐于乡野山林。和官本位画家不同的是,在野艺术家往往能心无羁绊,淋漓尽致地追求自由、独立、风骨,天生对自然、社会与生活有着更为亲近却又疏离的深刻理解,所以其赋予艺术的生命体验也更真实、更厚重、更感人。世间最恒久稳定的供求关系是源自生命本能的需要,就像空气、水、食物之于人类,同理,艺术之于人类,必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乳汁,才能维系艺术市场长久的良性发展。

  一位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艺术家必然要拥有对现实世界的敏感觉察和生存状态的切身体验,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映射、哲理思考、深度关怀。 一位在艺术市场有所表现的艺术家,内心必须要有态度与坚持,真实地以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唤醒观者的共鸣,破除庸常世界中精神雾霾。我想,这些都是常识。


美术报 聚焦 00010 市场何去何从 2015-03-28 3828213 2 2015年03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