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1版:深读

呛一声——且行且成长

兰亭书会35周年记

  田桓、钱君匋、范韧庵、汤兆基、陈茗屋、王琪森、刘慎(眘)旃、余子安、商向前、郭仲选、徐润芝、沙孟海、陆俨少、邓白、刘江、费新我、侯镜昶、萧平、程十发、朱龙湛、骆寄平、李震坚、朱关田、周砥卿、冯亦摩、周庸村、沈定庵、许宋奎,这28位老先生的作品聚集在一起,那么他们一起“呛”一声,书法界必定会引来一场不小的“地震”吧。

  兰亭书会就是在35年前的那一场“地震”下成立的。早已听闻,却一直找不到时机拜访,今年,趁着此次兰亭书会成立35周年纪念,第一次走进了兰亭书会,拜访现任会长谢有才,秘书长倪七一。来到书会交流中心时,好几位早锻炼完毕的市民在交流中心内欣赏书法作品。交流中心位于公园内,对外开放,早起打拳、练剑、跳舞的人们,在锻炼身体之余,都会走进来,坐一坐,看一看,感受一下艺术氛围。会长谢有才早上7点会从家里走到书会交流中心,雷打不动,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笔者到时,他正站在书桌前临篆书,还不时对照字典,谢会长以章草见长,如今学篆书,他笑道:“这个字要一个一个背起来,难啊,但且行且成长。”

  为配合35周年纪念,书会多方查找和整理了相关资料,在兰亭书法节期间举办了“兰亭书会文献展”。接过文件资料,不厚,11页A4纸的文字,近百张历史图片,然细细翻阅起来,不胜感慨。

  已过而立之年的兰亭书会,相较于起步时的轰轰烈烈,现如今显得低调而沉稳,一步一印记。想来不可思议,35年来的纪事居然只有11页,然看到具体文字后,才发现,所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11页纸,只因每一笔记录,都只有时间、地点、事件而已。1983年,“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1630周年纪念活动”;在书会的推动下,自1985年起,绍兴市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兰亭书法节”,至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31届;2008年,成功举办“兰亭书会学术论坛”,涌现了一批年轻的书法学术骨干;今年1月,“兰亭书会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为书法的学术研究与创作更添砖加瓦……

  当看到“提议成立兰亭书会”倡议书和1981年“辛酉上巳兰亭书会”的老照片,心中的激动更是难以平息,上面的一个个名字、一个个印章是那么的鲜活和生动。谢会长告诉笔者,书会从年初起,由秘书长倪七一带队,一一去拜访了这些仍然健在的倡议人,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他还透露了拜访过程中的一个“戏说”:因文革结束不久,1981年的兰亭集会,是艺术界的老友们在分开十余年后再次相聚,主要目的就想看看大家是否都安好。戏说也是真实的一部分,在人心惶惶、百废待兴之际,田桓、钱君匋、范韧庵、汤兆基等28位老前辈们的这一声“呛”,是包含了多大的热情,经过多么慎重的考虑,同时又肩负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这是在中国书协尚未正式成立时,平地里惊起的一声雷。

  而这35年来,书会更从政府、民间两方面承担起接待外宾、组团出境的文化交流任务,中日、中韩书法交流尤为突出,如早期连续举办三届“中日兰亭书会”,近些年与韩国交流更为多一些,已经和韩国书学会建立了“十人展机制”,每年举办一届。到兰亭书会拜访当天,韩国书学会理事长李钟宝(音译)也在场,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书写来解决这一难题,汉字的魅力和影响,由此可以窥见;兰亭书会在书法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也可知一二。

  回顾走来的35年,梳理兰亭文脉,提高书写与学术研究水平,兰亭书会从自己出发,做出贡献。据谢会长介绍,兰亭书会目前共有会员60余人,不多,但每一名会员入会都经过了笔试、面试的严格考核,就目前而言,书会不为发展而发展新会员,遇到合适的人选再吸纳。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过去的35年已成为历史;且行且成长,未来之路正在脚下。


美术报 深读 00031 呛一声——且行且成长 2015-07-25 3954755 2 2015年07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