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评论

观点

艺术史普及须坚持学术专业水准

  近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繁荣活跃,使中国艺术史从冷僻的专业一跃而成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史从无人问津到家喻户晓仅仅如隔昨夜,带来的结果是国内各大高校艺术史专业招生的火热,各类艺术史会议的讯息经常刷屏,高校艺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备受人群关注。此外,每年都会诞生大量艺术史硕博士论文,海内外学者也不懈地编撰各种著作。

  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艺术史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外国一些艺术史家的研究著作。研究中国书画艺术需搜罗外国专家的意见,研究民间或考古发现的作品,更是要用一套外国理论将之阐释生发,美其名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由是外国艺术史家的文章比较具有可读性,他们更擅长叙述历史故事,并乐于演绎发挥。这些似乎很有方法论的研究方式,对年轻学者和大众无疑更具导向性。

  以前某位海外专家认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古代《溪岸图》是张大千、徐悲鸿、谢稚柳合伙伪造的,并演绎了种种故事,这已经成为高冷的笑柄。近来出版了另一海外专家写作的《清明上河图》研究,将这幅画与历史故事结合,企图揭示某种从未被发现的历史秘密。网络上更有“奇才”,像福尔摩斯一样侦查出画中各种人物的身份,来讲述隐含的天大政治危机。还有学院培养的学位论文甚至相信《清明上河图》在流传过程中引发的一种传说:由于严世藩为勒索此画而导致收藏者王忬被杀。这些研究的“戏说”成分过于严重,可以看作是媒体大众对艺术史进行消费的产物。例子多得不胜枚举,专家也变成了“砖家”。

  其实,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并非不讲究系统的方法论,而是强调方法要活学活用,并能够实际解决问题。启功对董其昌的作品研究了几十年,才写了一篇《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他对董其昌大量的作品都做了悉心观察,并亲自临摹体会,从而在总体的流派风格中分析出细腻的差别,从而把握了真迹与各种代笔之间的微妙差异。这篇文章看似轻松,但其背后显现的却是扎实的学术功底,比如文学、历史文献学、书画鉴定学、风格学、笔墨品评,等等。他对研究方法有炉火纯青的运用能力却不露痕迹。

  学术论文转换为书需要潜在的读者群必然是专业的,研究的价值应当以是否解决问题为评判标准,而非以成为畅销书为目的。而普及读物则应该参考学术成果,出版、媒体行业严格把关,这样才能对社会有良性引导,更对得起学术良知。

  (徵颐,艺术史博士)


美术报 评论 00014 艺术史普及须坚持学术专业水准 2015-07-25 3954495 2 2015年07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