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评论

里希特
绘画中的
“现成品”

  今年4月,大卫·霍克尼在北京佩斯画廊举办了他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吸引了许多的关注。大卫·霍克尼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方式叙述着透视、摄影和绘画之间的关系。然而,他却对另一位重量级的当代艺术家表现出不屑,这个人就是格哈德·里希特。里希特的作品同样也试图探讨绘画与摄影的关系,而大卫·霍克尼却说:“说真的,我看不懂里希特。”其实格哈德·里希特和大卫·霍克尼在创作上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关注摄影,并在绘画中运用摄影,试图在媒体文化的冲击下,寻找摄影与绘画新的联系方式。

  里希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尝试用报纸和杂志上的剪报来作画,创造出失焦模糊的视觉体验。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了新闻照片和广告图像,对他来说,这些照片是媒体文化的现成品,而他绘画这些照片,则是画出了一个现成品。这在观看时会让人陷入一种矛盾:虽然画面有着和现成的照片一样的真实感,但绘画却不是真正的现成品。

  西方的现代艺术逐渐从架上走向架下,生发出多种形式。杜尚的作品《泉》,已经成为现代艺术史上一个绕不过的事件,而“现成品”观念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发挥着它的影响力。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教授,也是美国《十月》杂志的主编之一的本雅明·布赫洛认为,在60年代,杜尚的“现成品”概念通过激浪派和偶发运动的艺术实践,变得更加引人注目。而里希特又通过后者,迷恋上“现成品”,并创造出新时代背景下的现成品艺术。

  在本雅明·布赫洛的《新前卫与文化工业》一书中,他将眼光放远至不断变化的社会大背景中,认为这些艺术上的变化,与欧洲社会的巨大变化有关,也与社会变革为艺术家带来的个人记忆有关。在媒体文化的冲击下,艺术走向工业化,正如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文中提到的,艺术品因技术而获得了新的内容。机械化生产取代了原本的手工制作,这是否暗示了传统精英艺术正走向衰亡?传统的写实绘画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而在传统绘画艺术的存亡问题的前沿,里希特用他的方式,守住了绘画的最后一块阵地。

  本雅明·布赫洛与格哈德·里希特保持着长久的友谊,两位艺术家和评论家,既是朋友,也是辩论的对手。布赫洛对里希特做过几次访谈,在访谈中,两人就里希特的艺术创作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而这些探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里希特的艺术。艺术批评是随着当代艺术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它与普遍的艺术现象一起,构成了现代艺术史的新范畴。当代艺术的活力在于前卫的艺术观念,而前卫的观念又需要理论的支撑,因此,在现代艺术史中艺术批评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美术报 评论 00012 里希特
绘画中的
“现成品”
2015-09-26 4020273 2 2015年09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