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书法

文章导航

农耕笔庄鱼素

■邹农耕

  ●6月25日。昨夜雨势如听涛。鸟穿柳条,气温如春。与平湖顾国华电话。“正好下午要给你寄信……我对书,与你对毛笔文化的态度,同有深情。文化是要宣传的,不要拒绝媒体。有些人固然俗,但他可以帮你办好俗方面的事。水至清则无鱼。如果这个世界都是雅,社会怎么前进?……吴祖刚先生去世了,周退密先生今年一百零一岁,民国过来的最后几个文化老人身上的传统精神,现在看来更加珍贵……事情慢慢做,别着急,能做多少就多少,总比没做好。”顾国华电话中说。

  ●6月28日。阴。轻雨。荷池满水,丛绿顶翠。晨读《纪念游寿先生诞辰百年》文集。文集中王立民、岱峻学养精深,文风清利沉着。游寿先生文艺思想之研究,得二君幸甚矣。

  新建陈太顺来信,说:“我是上海到江西来的第一批知青,最终没有离开江西。我不是老师,读书是我生活中的大事。在近十年阅读过的刊物中,《文笔》是一片静土,没有权势,没有名利,只有安静的翻书声。

  ●浙江平湖顾国华寄来《文坛杂忆》(卷卅)并《中国历代讽刺诗歌丛话》(王钟琛)。顾国华信中说:“《文坛杂忆》(卷卅)为终刊,不再编了,此事告止,很累!我本来也一直拒绝来访,虚名无用。上海书店正式出版《文坛杂忆》,要求我配合宣传,很无奈!但站在他们的立场,也合情合理,但不必当回事……”陈平原于顾编《文坛杂忆》中序道:“《文坛杂忆》规模不够大,视野比较窄(基本上局限于文坛往事)。但这一个不太富裕且文化水平不高的读书人在没有政府或财团支持的情况下,凭借一己之力,用30年时间做成的大好事……更何况,这是‘一个人的编辑部’,自编自印,自娱自乐,谈不上字字珠玑,也不能保证记忆无误,但避开了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也跳过了名目繁多的陷阱……因此,这套书保留下不少官方或半官方记载中缺失的民间记忆。”

  ●——安静,是人类智慧中的精华、核心。人类所有的行为和思想无不以安静为支点运动,产生平衡的力量。藉于安静,人也更能发挥智慧中的潜能。凡少安静而产生的行为,皆昙花一现,力不从心,无美可言。

  ●——曾有朋友问曰:从文港的地理位置和毛笔史分析,朱耷(八大山人)一生活动的范围离文港都不远,他写字画画用的毛笔会是文港毛笔吗?其实,类似问题很容易引发书画研究专家、乡邦文化研究者的思考,譬如,王羲之鼠鬚笔、黄山谷鸡毫笔、陈白沙茅龙笔等,这些历史上的书画名家个人风格问题都涉及与乡土人文的关系。实事求是,就制笔工艺与笔墨、技法所形成的书画风格研究,书画作品的笔墨、技法本身很难超出制笔工艺所本有的表现范围(即使是破坏性地使用)。潘天寿喜欢山马笔,傅抱石喜欢散锋(质量要求不高)狼毫,都可以说明笔墨风格对制笔工艺及毫性的依赖。准确地说,凡在历史上开宗立派的书画家,他们对毛笔的要求是因长期的用笔习惯而变为表现需求。也许他们对使用的毛笔质量要求很一般,但要表现这种风格、笔墨内涵却非此莫能。所谓“善书者不择笔”是宋人对“势”的审美,而非指笔墨、技法本身。因此就毛笔研究者而言,从一件书画作品入手,也应该可以从笔墨、技法的表现元素还原毛笔的基本工艺结构。前人交通不便,信息滞缓,作品风格的文化内涵与乡土人文环境互为里外,文房之用,自然简近以适而形成习惯。南昌黄秋园先生生平际遇不显,名在身后,黄先生用过的毛笔就基本上是文港毛笔。据黄良楷(黄秋园之子)介绍,他父亲常用的几支毛笔就是文港生产。又,1995年夏,拜访启功先生,也向启先生请教这个话题。启先生的回答是:从八大的生活环境来说,可能性更多、更大些,但不是绝对。次年冬,拜访徐邦达先生,询鉴定与制笔工艺的关系。徐先生不假思索,肯定地答曰:毫无关联。概启、徐二先生言语,我以为:当代中国字画鉴定学对古代书画笔墨风格的题写,只停留在笔墨形式及构成的感性鉴定阶段,并没有借鉴毛笔制作工艺史和毫性研究向前再迈一步。2003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拍的《出师颂》被鉴定为索靖(西晋)真本(又说隋贤本)。然从制笔学分析,此本乃羊毫所书。羊毫,发轫于南宋,兴起于元,盛行于明代。晚唐、北宋时期根本就不用羊毫制笔,况西晋、隋乎!

  ●8月5日。西荷池开白莲二朵,清雅绝尘。沈阳高起元寄来《编辑独语》(任火)、《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高起元),信中说:“杨宝林老师写的两副对联谅已收到。我撰的那副太直白,少文彩,请杨老师修改,杨老师不改。不过那两句话都发自我的内心,是我的真实情感。‘挖掘、抢救、传承、弘扬’此八个字,做起来实在气易……《鱼素》中看到浙江黄学舜夫妇拿出箱底的传家宝赠送给毛笔文化博物馆,法国张凤娇愿承担笔庄去法(国)举办毛笔展览的一切费用,流沙河、李刚田、孙宪诸先生给笔庄留墨宝,星云法师摸着纸为笔庄写字等等,在这个名利大于一切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与笔庄的纯洁友谊,在当代中国毛笔文化史上是浓墨重彩的……”

  同日。得“指心捧日——李玉田精制”羊毫旧笔一支。竹杆,湖笔工艺,刻字精美,品相端庄。李玉田,人名。生卒年不详,湖州人,约生活于清末民初。精制笔,善经营。《齐白石日记》中文字散见白石先生常过李玉田笔铺选笔。民国时期京津有盛名。

  ●9月25日。枫叶初红,荷花再绽。上午。南昌许小轩来。下午,南昌龚小山来。“十年没来文港了,笔庄当年许诺的毛笔文化馆博物馆实现眼前……农耕,两鬓霜白了,值得、值得!”龚小山饱含深情,举臂拥抱。“任继愈题馆名、周汝吕撰联、周退密书联、王元华题字。”龚小山有些激动,口里叨念着走近牌匾,久久注视。摸抚着牌匾上的文字,合掌躬身,泪光一闪。“先生在上,请受小生一拜!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兴奋、这样痛快、这样放松了。我是一个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无用之人,看到笔庄把当年的言谈化为现实,一个个文化大家,为一个身负毛笔深情的书生题字,让文化在原始的土壤里培植、开花、结果。诚明啊!文化不会负人,唯我辈负文化。为之再拜!”龚小山合掌对着牌匾再次鞠躬,泪水已滑过脸颊。


美术报 书法 00026 农耕笔庄鱼素 2016-04-02 美术报2016-04-0200019 2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