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评论

艺术本体论不能含糊

  艺术本体论不能含糊

  文/陈源初(纽约)

  中国艺术批评界对本体论问题并不重视,许多批评家和策展人认定当代艺术的突破仍要继续依赖语言形态的不断翻新,要依靠对某种社会形态的尖锐批判来完成。这个判断大体上本没有什么错,但是由于过于简单粗糙且急功近利,在没有艺术本体论学养的前提下,所谓语言的翻新就是花样的炼金,继续执行现代主义业已衰竭的线性演进方案,要么沦为强弩之末,要么就演变为炫目的景观大比拼。而漠视艺术本体、单方面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干预性实际上就突破了现代性以来艺术自治、审美独立的界限,使艺术失去自我根基,进退失据,倒逼艺术自身的隐退,彻底同化为文献学素材、社会学档案。

  在不断全球化、碎片化的今天,艺术自身的理念性、精神性、社会性与它自身的本体性仍需要寻找一个坚实的平衡点,在表达和语境的拉锯中,也不能缺失艺术本体分析这一环。当下重新回到艺术作品本身的形态之源去进行爬梳和探求,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提升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的拓展实践忽视了其艺术本体论内容,尽管艺术家们也努力更新语言、媒介的使用方式,也在努力求新求变,但其动力仍然主要来自一种艺术进化论的策略,并且以此保持与西方当代艺术某种同步性的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艺术本体论实践的缺失,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语言品质、观念结构总会显得过于简单化、概念化,艺术家判断技术表达是否准确的标准基本上常常出于个人主观感受、情感习惯,这种想当然的判断使创作往往成了看图说话的图式,或只是视觉精美的工艺品。而真正具有复杂性的创作,由艺术本体论的深入实验而获得的经验与理性,才是做出语言判断最为坚实的基础。

  选自6月12日《中国文化报》


美术报 评论 00018 艺术本体论不能含糊 2016-06-25 美术报2016-06-2500039;12899570 2 2016年06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