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时评

思想 思考

——第十一届全国书协研讨会述评

  全国书学讨论会作为当代书坛重要的学术品牌活动之一,自1981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了11届,是得到书法界广泛认可、在海内外同行中拥有很高声誉的学术交流平台。

  全国第11届书学研讨会两天的会议,我全程参与旁听,感触颇多。其一,陈振濂在开幕式上所作的《关于当代中国书学现状、问题和愿景》的学术报告,回顾、梳理了从第一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以来,近40年中当代书学的研究历程,并对今后书学研究的方向和建设作了展望和思考。他在报告中,将当代书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的书学“学习”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书学“学术”时代;新时代的书学“学科”时代。第一阶段,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从事书法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第二阶段,注重书学整体架构的搭建和分支的衍生。第三阶段,以学术论辩式思维展开学术研究思想空间。这种对当代书学研究分阶段方式的分析,对与会者深有启益。

  其二,在入选论文作者代表分理论组、史论组展开的讨论中,史论组的讨论,因为作者的研究方向重点不一,大家各自在阐述论文观点时,对于掌握史料及资料的程度深浅不一样,旁听者都很平静。在理论组论文入选作者发表学术观点的时候,却很热闹,旁听者提问很积极。《民国章草书实用推广失败原因探析》论文的作者发表论文观点时,说到“沈曾植没有看过章草名帖”,不知是作者表述不清,还是理解有偏差,作为旁听者,我第一个向学术主持人朱以撒举手要求请论文作者回答这个问题。而作者的回答绕了半圈亦不能令人信服。还有两位旁听者,亦对论文中的相关观点提问,回答也不能令人满意。书学研究,即便是立足于对前人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推理,也要与实际情况和史实相衔接、相契合,还要与书法基本常识规律相匹配。

  其三,在会议总结环节,有旁听者对本届研讨会参会作者的人员构成“大多是高校的师生”表示疑问。我查阅了《会议手册》,28位正式参会代表中,书法专业媒体从业人员1人、社会人员3人、中小学教师2人,其余俱为高校书法教师与研究生。刘恒答问说,根据论文稿件的实际水平,考虑论文门类的代表性,入选的关于书法教育的论文,在评审时也是予以关注的,不然入选论文的范围将会更加狭窄。

  其四,上海市书协的有序有效组织运作,使得本次研讨会得以正常如期召开。上海浦东新区除了经济发展上受到瞩目,对于文化投入同样令人注目。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局长黄玮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浦东新区每年拿出3亿元专门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浦东美术馆、吴昌硕纪念馆等重大公共文化项目近年在浦东落地开工,还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书院镇是一个有着崇尚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农业生态小镇,近年书院镇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引进优质文化资源,创建上海市书协书院创研基地、复旦大学博学堂书院培训基地、叶辛文学馆、东南书画院等一批具有影响的文化平台。在学校、民间广泛开展书法、国学、非遗等传统文化普及和发展。将本届全国书学讨论会放在浦东书院镇举行,是上海市书协合理筹划的结果。

  过去有些学术会议门可罗雀,大多是参会者自拉自唱、自说自听,社会参与面不广泛,互动性也不强,本次会议的旁听者人数是参会作者代表的3倍多,扩大了影响面。翻阅论文集发现,有的论文视角宽广,运用大数据方式,观照史学、理论、教育,颇具创新精神。但一些论文,仍是对古代书论、概念的梳理,令人感到遗憾。总体感觉,论文构成层次,史学仍一家独大,美学、技法偏少,以西式理论言说书法,有套用之嫌;书法教育类论文,行文以经验、心得为主,研究面偏窄,研究方式方法陈旧;高校论文的数量略显偏多,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干预涉及偏少,这些都是今后需要加以改进提升的。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当代书法高等教育经过近40年的长足持续发展,其对于书法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人才的培养、输送亦是功不可没的,若从这个角度去看本届书学研讨会入选论文作者的人员构成,通过现象看本质,便会心中释然了。

  老作者宝刀不老,锋芒依旧;新作者虽显青涩,但充满希望。书学之路路漫漫,期待更多有心、有力的书法人关注、投入其中。 (作者为《书法报》采编部主任)


美术报 时评 00005 思想 思考 2018-01-06 6248983 2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