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格调

探究摄影媒介的边界

  此次展览的一个重点则是探究摄影媒介的边界,作品中有摄影艺术相关的雕塑、装置、录像和移动影像作品,通过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来讨论是否可以用不同的媒介来传递图像中的概念。例如徐震使用便签纸打印等摄影混合媒介的特定场域装置;胡介鸣的《明信片》系列在“中国名胜”图片上进行再创作的数码摄影作品,该系列根据明信片中的地点和视角进行重新拍摄,在景观上覆盖日常生活和记忆中的图像,从而生成新的明信片;来自陈哲的混合了摄影、档案图像与文字的博物柜;杨福东的经典五部电影《竹林七贤》中的静帧摄影;互联网一代艺术家苗颖的大型雕塑作品《内容觉醒》等都通过不同的媒介来探索摄影独特的审美特质。

  正巧在展览现场遇见了摄影艺术家冯立,他凭借《白夜》系列作品获得2015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展新晋TOP20的奖项。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摄影源动力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本能”。的确,摄影术比其他艺术更加注重本能的直觉,对于对象的捕捉和审美视觉的选择,一切来自于本能的识别和概括,在瞬间由身体做出的反应来摄影,精神被身体做出的反应所凝固的瞬间,也许这就是摄影的本质以及它如此令人着迷的原因吧。

  被问及如何看待“新锐”这个话题,他的回答是:“对我自己来说,新不新无所谓,重要的是够不够锐利。”锐利,似乎是一种被剖析的感觉,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图像上,没有掩饰。锐利更是摄影家对于社会环境的观察所做出的最合适的评价,用锐利的眼光看待这个客观世界。

  冯立展出的作品,令人想起了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让·吕克·戈达尔于1965年拍摄的观念性影《阿尔法城》。这是虚拟的未来城市的名字,位于银河系某处的城市。在阿尔法城里,流泪哭泣的人要被逮捕,公开处死。因为城里不允许人有很深的感情,所以那里没有爱情、矛盾或冷嘲,人不会对自身,对属于自身的东西予以客观看待或反向看待,从中找出戏谑成分。他作品中的图像仿佛就是身处阿尔法城的居民,他们荒诞不羁,却真实得可怕。

  毋庸置疑,这不是一次“娱乐”性质的展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有内容的展览。许多人用摄影这个词来“强暴”一些东西,也许他们有着精良的摄影装备,长枪短炮地对着被摄物一顿连拍,成群结队地出没在各个地方,无视被摄体的存在,产出一大批“摄影作品”自娱自乐,在网络上对于优秀摄影师的吐槽。同时一些景点针对这批人出现了一个现象,即专门找人来摆拍,满足他们的摄影创作欲望。

  我认为这里面的原因之一可能与摄影入门的要求太低有关,只需要买一个相机,会按快门,你就可以称自己为摄影师,但是,摄影真的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吗?反过来看一下展览中的作品,这些被注入了艺术家意念的作品,都经过了长久的沉淀,有人持续的拍摄某个题材超过十年,有人深入到社会底层,记录了这个社会最无声的呐喊,他们关注人、关注环境、关注这个社会,在我看来,任何可以被称之为摄影的东西,是应该有深层的内涵在里面的。 (实习生 金卓帆)


美术报 格调 00026 探究摄影媒介的边界 2018-09-29 美术报2018-09-2900009 2 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