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群艺

对话材料 关注手作

“泥土之相”“髹漆之意”
三大展览联合开幕

  本报杭州讯 记者 俞越 江凌 通讯员 冯雨薇 什么是真正的工艺之美?工艺之美并不在于工艺本身,而在于工艺所呈现的料质之美。

  9月25日,“泥土之相——2018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暨第十一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髹漆之意——2018杭州国际当代漆木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开幕。开幕式前,还举办了“2018杭州国际当代手工艺术论坛”。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李玉普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党院办主任徐国强等出席本次开幕式。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宣布展览开幕。

  陶艺和漆艺均为手工艺术领域的重要门类,三场展览邀请了来自中国、英国、瑞士、法国、丹麦、西班牙、韩国、日本的38位陶瓷艺术家,400件参展陶艺作品;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的31位漆木艺术家,带来漆木艺术作品60余件。观众可以在一个空间同时欣赏到国际一流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的不同类型的手工艺术作品,是一场难得的视觉和感受的盛宴。

  本次陶艺展和漆木展的主题,均围绕各自的“材料”设定。两场陶艺展的主题为“泥土之相”,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表示:“以此为主题,是基于对陶瓷艺术本体持续的观照。‘泥’与‘土’是对一种物质不同状态的表述,泥土经过窑火的熔炼,幻化为人文的化石,其背后蕴涵着人类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包含工艺、科技、技艺、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折射着人类创造性的智慧。‘泥土之相’隐透着历史哲学的思辩,其中‘相’字意味着品物的外貌特征,也指向一种智信的观看,同时还包含相学之观,这种观看是一种多维的系统省察。”许江院长在开幕式上发言道:“工匠觅良材,良材育工匠,此所谓‘以天合天,器之所以凝神者’”,纯正的工艺以天然为上,其天然不仅指天生的良材,更指这种良材对工艺的培植与开发,他形象地将中国美术学院的LOGO描述成“陶艺窑的剖面图”,而学生则需要在其中“冶烧”方可最终成才。

  “髹漆之意——2018杭州国际当代漆木艺术展”是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次举办的国际性漆木艺术展,漆木展览的加入让手工艺术学院的国际展览范围更加广博,层次更加丰富,格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髹漆与其它工艺相比较,主要的区别在于材料、技艺、髹饰等制作方式的差异,这是一种使用手研磨漆面而推出光韵的劳作,通过上手涂刷与打磨的不断重复,捕捉视觉与触觉的鲜活感知,从一层又一层的遮蔽里找寻生命的意义,在折叠时间的打磨间重生,于抹去重来的过程中修正思想。”策展人周武说,“除此之外,髹漆不止于手工技艺体验的认知,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记忆,同时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

  开幕式上,国际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主席雅克·考夫曼,日本著名漆艺术家、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大西长利进行了发言。雅克·考夫曼认为手工艺术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年轻一代人的身上,大西长利则认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国际展览对推动漆艺发展、让更多人了解漆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在往届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层面的卫星展和活动,分为“东西的对话、新锐的匠作、学子的实验、新星的工坊、个案的研究”五个板块,从不同维度指向“泥土之相”这一哲学性质的命题。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陶瓷创作者,围绕陶瓷根源性的问题,进行着自由的回应与阐释。值得关注的是,展览期间,10个杭州地区的青年陶艺家工作室对公众开放,有兴趣的观众可近距离感受手工的魅力。


美术报 群艺 00010 对话材料 关注手作 2018-09-29 8355112 2 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