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0版:专版

书法篆刻评论的新起步

——中国当代书法篆刻评论·第一卷 前言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后,一时间发展迅速,风生水起。首先是全国各省、市、县都有成立各级协会的举措。比如就我熟悉的浙江一省而言,在短短几个月里喜报频传,除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于2012年之外,又闻杭州市文联也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甚至我的家乡宁波鄞县(鄞州区)也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就全国而言,大部分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已有24个)已经成立并正常运作。这个覆盖全国的文艺评论组织大网络,至少证明了今天文艺评论面临一个大发展的良好际遇。而另一方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又开始在每一个艺术领域中进行布局:相继成立了文艺理论、戏剧、影视、美术、书法等等专业委员会,集中各行各门类的专业人士,聚集了一个个“术业有专攻”的人才群,迅速形成规模与影响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在今天的成立,即是这环环相扣的工作链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2015年6月开始,筹备工作启动,即面临一个人才推荐选拔的挑战。与国外不同,我们的书法篆刻评论人才,就理论写作这一点而言,与学者研究家并无特殊相异之处。学术研究既为大端,传经证史考讹辨伪,敲章钻句探赜索隐,学者的风范一直非常正宗且强势,而评论家厕身其中,在身份上还叨陪末座。究其原因,首先是自己长期缺少独立的学科地位,没有一整套清晰的学术方法,其次是缺乏专业人才梯队;任何一个有文字功底会写作的人,都可以自称评论家并且发表各种成熟的或陌生或幼稚或肤浅或偏激的见解,门槛偏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机关的文员;一个教师;一个爱好写作的领导或生意人;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写个几百字一千字感想文字,都可以自称是评论家而毫无愧惶之色。但你若问他文艺评论作为一门学科的核心、边界,内涵、外延、主要成果,经典史实、名家大师代表性著作乃至价值观、方法论,却大都语焉不详。换言之,长期以来,它是缺乏学科意识,只是根据各人的感觉,随性随手做去而已。它的感性成分,远远大于作为一门学问所必须具备的稳定的、可以参照沿循的原理、法则等要素。书法篆刻评论是如此,其他文艺评论也大抵如此。

  要想文艺评论具有高品质与独立性,首先要强调它的学术类型特征。它是以学科基点为根基,又以批评应用为具体展开——文艺评论中书法篆刻评论的起步和关于它的讨论,应该先从这里开始。

  就学科确立的大关系而言,它应该回答如下问题:与创作实践家谈创作相比,评论家的讨论除了贴合创作之外,还应该如何生发、伸延出新的逻辑思考点而不离本旨?与讲求学理研究逻辑严密无证不立相比,评论家的个体感受合理想象随机类比应该如何发挥得恰到好处不牵强附会?在评论中如何摆正艺术作品与人生处世、视觉形式与思想内涵、技术表现力与抒情能力之间的种种平衡?在评论过程中,悠久的历史背景与当下的审美感受是如何互为因果、互制互生的?稳定的流派风格的类型化与心间灵犀一现激情勃发在评论时有哪些不同层次的导向与约束作用?具体的重大政治社会事件在艺术创作作品主题选择中的被筛选、被强化、被隐喻、被提取以及它的特定形式表?

  进入到具体的评论展开之后,则依托于专业艺术形式、技法语汇体系的娴熟掌握与积累,书法篆刻作品的具体形式表述必然会呈现出一种相对于某个评论家个体特有的涵义价值。每一个评论家的文化背景、专业造诣、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理解能力、审美悟性的差异,会导引出不同的评论立场与视角。这正是艺术评论的魅力所在。落实到书法篆刻评论上,丰富多彩的评论主题、评论风格、评论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评论所具有的方法特征与流派归属,都使得评论对作品实践表达的丰富多样目不暇接、连评论自身也转变为评论对象,从而成为一个妙不可言的过程。如果说一般评论是“作品-评论”两联式,那么我们研究的评论的规律,则是“创作作品对象-创作评论之结论-评论现象的再评论”三联式。作为一种学科定位的“三段式”规律,它体现出文艺评论(书法篆刻评论)建立学科框架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与结构方式。

  站在笼统的理论研究立场,在学问大框架中,历史研究与艺术评论本是一回事。事实上,今天也没有多少人能区别出其中差别。但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学者”与“评论家”却是泾渭分明的。“学者”烂熟于经典文献,学富五车,倚马千言.....而“评论家”则必须针对当下(非历史)、现象(非理论概念)、作品(具体的物质形态)、人物(或故事事件)发言。记得在去年的一次协会讲演中,我曾经详细讲解过这四大要素的具体内容,这种(1)努力回避恒定的史学研究;(2)不限于理论概念;(3)重(作品)具体物质形态;(4)关注具体故事人物的四项要素,表明文艺评论与学术研究、评论家与学者之间具有完全不同的侧重:无论是方法论层面还是专业观(世界观)层面都是有明显的边界与鸿沟的。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并不等于它不存在。今天强调对它的分门别类,表明研究与思考在进一步向细化的学术方向深入推进。

  有了这样的思想立场,就有了进一步前行的工作方向。在筹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确立工作的指导思想时,我们首先提出一个构想:为了了解目前书法篆刻评论的态势,要把握它从哪里来?现状如何?又有可能向哪里去的三大命题,有必要在人才组合、会务安排以外,先花精力着手编一部文献集,我自己就是2000年中国文艺评论奖最早的获奖者之一,但十五年前并没有文艺评论家协会这一组织,获奖是由当时的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持评定,专业归属尚不清晰。但其后一直关注每年的获奖信息。那么,如果把这一方面的横跨十五年的获奖评论文章汇集起来,当然是一件极有必要的好事,尽管今天看来,当年的这些文字还有不尽成熟之处,但它是历史事实的存在,应该成为我们了解自己“出身”与来历的第一个首选的最真实样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兄闻讯大力支持,提供了这一块面的几乎全部珍贵文献史料,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并在顺利出版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技术的、物质的支撑。

  集刊的第二个板块是当代书法篆刻评论家的评论成果。目前的评论,呈现出繁盛与庞杂的大格局,与过去的孤芳自赏、孤影自怜、孤掌难鸣相比,当然是个生机勃勃的时代。其中牵涉到“评论对象”即发生了哪些人与事;“评论过程与方法”即怎么着手评论:立场、视角、手法等等;“评论结果”即成果所达到的高度、质量;对当代书法篆刻发展所拥有的影响指数;为此动员每一位将来会被邀请参与书法篆刻评论的专家委员们提供一篇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可以是已经发表过的旧文,但至少要对自己而言具有代表性,是作者在从事文艺评论生涯中的自己的“经典”。汇集之后一看,内容非常丰富。作为一种当代文献的初次汇集,具有引领示范的意义。同事们曾提出为什么不按常规要求未发表的新作而收旧作,我解释说这还是一个刚刚成形的领域,与其好高鹜远对每一个参与者强调什么原创性,不如先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来认识一下我们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只有认识到位了,再作如何应对,心里就有谱了。此外,尤其是因为评论是针对当下,因此每篇文章必定带出一个书法篆刻的时事话题,十五年来的文字积累,在时序纵向上看,其实也就是十五年书法篆刻热点话题积累的回溯与展开,说到底,它就是一部十五年书法篆刻评论主题史。而在空域横向上看,每位评论家在自己评论文章中所热心关注的当时话题对象与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层次,其聚焦的轻重主次的处置都隐藏着内在的逻辑理由,那么,它就象一座城市里的建筑,高低大小,雁行鹤迴,鳞次栉比,无不顾盼生情,横跨十数年,遍布东西南北,构造起一个书法篆刻评论的绚丽世界。

  我始终认为,文艺评论在过去较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对错优劣的批评乃至批判,通过评论去“打倒”谁,是几十年来政治运动的惯用手法。过去批《武训传》,批《燕山夜话》,批《海瑞罢官》,其实都是以文艺评论的方式出现的。于是,依传统理解,文艺评论常常被解读为简单的表态性的或夸赞或指责,强调褒贬功能而忽视学理分析逻辑演绎。在本集刊中收集的文字中,也有这方面的痕迹。但文艺评论虽然不是哲学史学研究,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褒贬优劣的求得简单结论,而应该从推动学术的角度,努力使文艺评论更具有令人心悦诚服的逻辑力量与公信力,尤其是要防止在针对具体评论对象时的信口雌黄任性褒贬,把评论变质为攻讦阴谋、算计陷害的工具,在这个方面,公正廉明、诚信论事、与人为善的学风建设还是需要认真予以把关并作反复强调的。

  此外,相对于“学者”而言,“评论家”常常会予人一种特定的印象:短平快的犀利文风,敏感度极高,对作品的形式、技巧、风格、流派如数家珍;但同时也会显出“浮躁”的所谓“评论家”做派,下车伊始,凭印象感觉率性发声,缺少严格的学理支撑,从而坠入肤浅的窠臼。相对于扎实的考史订伪的学者风范,许多评论文章作为成果在历史上留不下来,发表后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无法形成有效的学术积累。在本集刋的收录文字,有时也会遇到这类情况。作为评论家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以高度的自省来直面这样的问题,并在今后的努力中逐渐纠正这类似的弊端,从而形成当代书法篆刻评论的新的优良传统——讲求严格的学理逻辑支撑下的文艺评论,打造不仅仅停留在褒贬高下而有深度思考的文艺评论,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中国当代书法篆刻评论·第一卷》编完,经过紧张的编辑、校对工作,这部五十多万字的文献集即将以集刊的形式出版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可供选择的篆刻专业评论文章太少,目前还未到可以汇成规模的程度。但无论如何,我与井君主席都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今后,每年或两年编一部这样的文献集刊,就象中国文联主持中国文艺评论奖已经坚持十五年,滴水穿石,百川归海,蔚为大观;若《中国当代书法篆刻评论》集刊也能从现在开始坚持十五年,休戚与共,血脉连通,与这个伟大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见证我们自身的成长轨迹,那么作为一个难得的典型样本,其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当代书法篆刻评论的体系化建设与学科化进程,正应该把这部集刊的出版面世,当作一个新征程的第一步。

  是为序。

  2015年12月9日于北京望京昆泰酒店


美术报 专版 00030 书法篆刻评论的新起步 2018-09-29 美术报2018-09-2900010 2 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