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人物

夏英武:我与水稻的一生情缘

  普通大米每500克只要1至2元,“宜糖米”要卖到10元,仍深受欢迎。

  最近在市场上,随着“宜糖米”这种降血糖功能性纯天然稻米的畅销,不少糖尿病人终于可以放心地“敞开肚皮”吃饱饭了。“是夏英武教授推广的,准错不了!”他们说。

  夏英武,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

  自上世纪50年代考入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伊始,40多年,他一直从事水稻辐射育种与杂交育种的教学和研究,育成水稻新品种15个,累计推广面积近3亿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一晃,这位致力于为农民提供水稻良种的育种专家,已经72岁了。“我这一生,算是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

  

  创新:

  研究水稻,也是需要灵感的

  亲切而行事低调,是夏英武给人留下的印象。

  在他主持选育的诸多良种中,由水稻传统品种经过诱变的“浙辐802”,绝对值得他为此而感到骄傲。

  据农业部种子站早些年公布的全国水稻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资料统计,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的早籼浙辐802水稻品种,自1986年至1994年,连续9年居全国常规水稻品种之首,实现了“九连冠”。

  不仅如此,浙辐802自1980年育成推广以来,1989年推广种植面积曾达到2050.86万亩,占当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的17%,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种植面积突破2000万亩的水稻突变品种。至1998年,仅这一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7亿亩,增产稻谷70多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50多亿元。

  成就的背后,是他在科研中表现出的强烈创新能力。

  “我们做的科研,都是在前辈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创新,才能超越前辈。”夏英武说。

  按常规,育成一个新品种得10至12年时间。夏英武想到了“南繁”——春在杭州,秋去福建,冬到海南,一年可育3代。1969年冬,他只身赴海南,开始了长达20年的“南繁”。

  春天在杭州播下种子,夏天一收割马上赶到福建,秋季收了稻又奔向海南,海南一开镰,他已登上回杭州的列车,一只塑料桶放在身边,列车上他已在浸种催芽。

  江南气候,忽冷忽热,高温常造成减产。能否高产又抗高温?原丰早、二九青,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早稻常规良种,能否更上一层楼?他用3万伦琴剂量的钴—60Y射线辐射自己育成的四梅二号,诱发出种子内部遗传基因突变,经福建、海南增代繁育,浙辐802诞生了,它比二九青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亩产单季最高可达600多公斤。

  就连挑选学生,他也非常注重年轻后辈的创新能力。“总有一天,我要退休。这可关系到一个学科的承继问题啊。”夏英武说。

  30多岁的吴殿星教授,是他心爱的学生。就是这位“宜糖米”的主要育种者,被夏英武亲切地称为“怪才”。这位“怪才”,学生时代成绩不是最突出,但进入自主研究后,才思泉涌,是夏教授认为最有创新能力的徒弟之一。

  吴殿星1993年开始师从夏英武教授,硕士博士论文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硕士时做的课题是叶色标记,这方面的积累,后来用到了水稻变色幼苗上;博士时做的是淀粉品质研究,后来应用到了宜糖米上面。

  也正是这位“怪才”,在夏教授退休后,很好地承继了老师的传统,最近几年,曲康米(俗称“减肥大米”)、宜糖米等新一代功能米,相继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赤脚校长”:

  每天要去田里看看水稻

  夏英武在水稻辐射育种方面的成就,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杰出辐照育种专家之一。

  但在浙江农村,夏英武却是出了名的“赤脚校长”。

  育种,是件很枯燥的事。有时,要从几十万株植物里选择几株发生基因变异的苗株,每年重复同样的实验来检验基因。

  当年,夏英武每天去学校上课前,都要亲自脱鞋下田看看自己种下的“宝贝”。下班后,他也要去干一阵子,节假日更是他的法定科研日。

  “要跟水稻建立感情,每天去看看,就像自己的孩子,随时掌握最新最细微的变化。人对孩子有感情,我对水稻也一样……”夏英武说。

  1986年,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他的名字被列入1990年澳洲、亚洲地区名人录。他还先后担任浙农大副校长、校长。

  “功成名就,你再不用赤脚下田育种了吧?”好心人劝说。

  “育!”

  黎明,沐浴着曦光,试验田里,夏英武正忙得欢。上班铃声响时,他已站在校长室门口,用力跺着脚上的泥。就任副校长后,他还育成浙辐9号、浙辐762等多个水稻新品种,其中1990年通过审定的浙辐9号,亩产最高达到631.9公斤,比浙辐802还高,当年一下子推广了220万亩。

  “赤脚校长”的科研作风,在他的学生们身上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吴殿星这位年轻的教授,也是从他这里学到了这一“招”,他说:“夏老师说,要跟水稻建立感情。有了感情,做起课题来就有动力;有了感情,就能忍受历时数年单调乏味的观察、挑选……”

  

  “推广校长”:

  退休后每年培训农民百多万人次

  在大家眼里,夏英武还是出了名的“推广校长”。

  “酒香也要勤呦喝。有了好的科研品种,也要不停出去推广。否则,基层和农民怎么会知道呢?”夏英武说,“以前,我们下乡推广总是种子、资料随身带,到各地开现场会,通过介绍、对比,很快为各地所接受。”

  退休后,每年,他都要带领省里的农学专家下乡,手把手指导基层农技人员或农民,进行家禽、水稻、茶叶、果树等的技术培训。“一般来说,我们总是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为当地送去最需要的技术,解决他们在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他说。

  即使不是自己培育的品种,夏英武也竭尽全力帮助推广。比如,他的学生们培育的新品种,能在市场上有如此高的知名度,都离不开他帮忙推广。“都是一些有益于社会、经得起考验的好品种,我帮忙推广,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他说。

  前一阵子,他又频频在北京、上海、温州等地露面,为的就是推广由他的学生培育出的“宜糖米”。宜糖米有特殊的淀粉结构,抗性淀粉含量很高,能显著延缓大米在胃和小肠里的消化时间。这样,糖尿病人在吃下宜糖米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感觉到饿。吃下去后,还有一部分在小肠和胃里没有被消化,等进入大肠后,再发酵消化,发酵不会产生糖。这样就可以降低吃饭后血糖指数增加的量和速度。

  所以,这种神奇的大米,不仅能让糖尿病人吃饱,还不会导致血糖升高。

  “我做过校长,实事求是,不会说假话。”夏英武说,“年轻后辈有了我的帮助,他们能够成长得更快。”一番话,足显一位老科学家的宽广胸怀。

  同时,作为一名资深的老专家,夏英武还使“推广校长”这个称呼,有了新的涵义,那就是:农村致富新技术的推广。

  1998年,夏英武开始担任浙江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简称“农函大”)校长。这所农函大创办于1988年,夏英武是第三任校长。

  “近几年,每年短训班培训的农民达到100多万人次;一年制教学班招生的农民学员,也有15万人以上。”夏英武开心地说,“凭借这些实用技术,农民能走上致富路,我看着也高兴!”

  因为农函大的教学实用、有效,至今在浙江农村,就流传着这么一句俚语:“农民要致富,就进农函大。”

  至今,全省已开设农函大分校96所,一个依托省、市、县三级科协的农函大培训网络得到初步完善。至2007年底,农函大的一年制以上教学班,已培训农民170万,短期实用技术班培训888万人次。凭借在农函大学到的实用技术,不少农民成了当地有名的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为浙江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去年,这所全国规模最大的农函大,不仅被评为全国先进,还被誉为东南沿海省份的一面旗帜。夏英武本人,也成了全国农函大先进工作者。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说:“热心于农民的素质教育,我觉得很有意义啊。”  

  本报记者 沈爱群


浙江老年报 人物 00004 夏英武:我与水稻的一生情缘 2009-11-11 48256F6C002025684825765700247CED 2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