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红色教育
“交汇”乡村文化

  本报讯(记者 楼嘉卉)刚刚感受完萧山农村特有的历史风情,马上就能接受一番“红色文化”的洗礼。这可不是在玩什么“穿越”,而是记者在萧山神博乐园的真实体验。

  4月25日上午,记者跟着杭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三分会的会员们,在这里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文化与乡村文化互相交织的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三分会会长褚文标说:“在这里,可以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将成为我们的宣传教育基地之一。”

  一幢小“红”房 引来阵阵惊叹

  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的委员证,江西红军独立团缴枪证,苏维埃政府时期的各种功勋章,解放战争时期用过的各种枪炮、军械,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短波电台,各种材质、式样的毛泽东像章,侵华日军小矶美治英子的指挥刀……每看到一件藏品,参观的人群中便爆发出一阵惊叹声。

  百年红色文化纪念馆位于乐园的入口处,地方不太大,却清晰地展现了从辛亥革命至今的百年历史。

  “朝鲜人民军赠送给赴朝志愿军的挎包、毛巾,志愿军缴获的美军勺子,村民慰问的上甘岭功臣的针线包等,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萧山战士楼钦涛捐献的。”听到负责人的介绍,大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了正仔细观看藏品的一位长者。他就是楼钦涛,今年83岁,也是新四军研究会的会员之一。

  “今天再来参观,我真的很受教育。”楼钦涛说,“看到这些藏品,又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只有了解昨天的艰苦,才会更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样的教育很有意义!”

  五间茅草屋 让人深受教育

  走出纪念馆,来到乐园的另一头,便是农家博物苑了。这幢两层楼高的建筑里,陈列的都是石磴、杀猪捅、弯斗、八角斗、淘米篓、铜水卤等旧社会农村生产工具和家居用品。

  博物苑后有一大块空地,与众不同地搭了五间茅草屋:靠手艺吃饭的雇农之家、简陋的贫农之家、中规中矩的富农之家、大气的地主之家,还有萧山县宁围人民公社宁税生产大队——每一间屋子,都有名有姓,有主人可循。周围还有豆腐店、酒厂、盐厂等各种店铺,真实地还原了当时萧山的风土人情。

  “这里展示的很多东西我们那代人都用过,如今却都看不到啰!”80岁的李元春说。

  “我还记得,解放杭州后我们走过钱江一桥,看到的几乎都是茅草屋,连小瓦房都很少看到。你看现在,四周高楼林立,随便一间房都比地主的好。这美好生活,都是靠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89岁的王外感触地说,“回去以后,我也要让我的后辈们来看看,多受受教育。”

  采访手记:

  采访过程中,我发现,老同志们除了发出忆古惜今的感慨,几乎都会对乐园的负责人表示由衷的敬佩。其实,乐园的负责人严志方也早已年过花甲,67岁的他本身也是个传奇。

  严志方当过兵、受过伤,当过干部、经过商,他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退休后,他办起了神博乐园。因为关爱下一代,他在乐园里办起了农家博物苑;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启迪,他又想到用自己收藏的红色藏品来颂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严志方说,家里人对他的做法并不支持,但自己既然认定了,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他说,能给后人留下点有用的精神食粮,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


浙江老年报 要闻 00001 红色教育
“交汇”乡村文化
2012-04-27 浙江老年报2012-04-2700019;2421238;浙江老年报2012-04-2700026 2 2012年04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