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悠而不闲的德清
· 心中那条路
· 水赋
· 永远的怀念
· 中国
大展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心中那条路
□孙银标
  我的老家坐落在一个半山区。村前一湾小溪,终年清流潺潺;村后一座小山,山上树木葱茏。因为村里的原住民都是孙权的后裔,所以在发黄的家谱上,生我养我的这个小山村被取名为孙家溪村。虽说,村里人与三国时期的皇族似有某种血脉联系,但经过漫长的岁月无情冲刷,村子里除了还残留着几块破败的旗杆石尚可作为历史的印记以外,其他与邻村已不再有什么区别。自从懂事的那天起,我就觉得自己最熟悉、最亲近的就是老家村前的那条小路。

  那是一条狭窄而又弯曲的田埂路,也是小山村连接外界的主要通道。孙姓村民就是顺着这条小路,顶着风霜雨雪,走了一代又一代,踩出了无数的甜酸苦辣,见证了世事的冷暖兴衰。

  脚印里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每天清晨,和小伙伴一起沿着这条小路去上学,边走边跳,每一步踩出的都是欢乐。傍晚放学回家,这条小路便成了我们愉快的通道——春天躺在紫云英花盛开的田野里数着在头顶上飞旋的燕子,夏天光着身子趴在溪沟里摸鱼捉虾,秋天躲在自留地里偷偷地烤吃嫩玉米,冬天聚在三叉路口嬉闹着打雪仗、堆雪人……哪怕这一天受了父母的责骂或是挨了老师的批评,一出门蹦踏上这条小路,便会一切烟消云散,照旧喜笑颜开,尽情地活跃在我们自己的天地里。虽说当时的生活非常清苦,下雨天打赤脚,下雪天穿箬壳草鞋,到了过年穿上双新鞋子,就高兴得四处奔着给大家看。但从这条小路上走过来的孩提时代,却总是那么天真、那么精彩。这在我的心灵中种下了一份永远不会凋谢的幸福。

  脚印里也有我抹不去的忧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逢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我考取了初中。那时粮食短缺、商品匮乏,生活非常困难。每逢周六从学校回家走在这条小路上,总要碰上三三两两的村民,或去外村借粮食,或去外地挖野菜,相互的问候声中总掺着几声无奈的叹息。每次走在这条小路上看到和想到这些,心底便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辛酸。当然,最刻骨铭心的是我读高二时那个冬天的下午,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到处白茫茫的一片。为了能凑好生活费让我按时返校读书,妈妈硬撑着病后未愈的身体,沿着这条小路,踩着没脚深的积雪,一路咳嗽着到邻村去借钱,结果因风寒侵袭病情反复,最后落得个严重的支气管炎。虽说此事已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时摇摆在雪地里的妈妈那个瘦弱的身影,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不安地晃动……

  尽管时令不佳,但村前的那条小路有时也会响起轻快的脚步声。每逢婚嫁喜庆,欢乐的唢呐声便会从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缓缓飘过,给沉闷的小山村吹出一派甜滋滋的喜气。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村前的小路上会陆陆续续地闪过花花绿绿的新衣服,为山村带来一缕春的气息。但对于我来说,最开心的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夏日那个清早,爸爸挑着行李送我到杭州上大学,同样是走在这条小路上,这一次爸爸的脚步竟是那么轻快,一路上的说话又是那么开心,这是我多次与他同走这条小路所从未见到过的。为此我很感奋,于是写下了诗歌《一条扁担》发表在浙江日报上,抒发了不甘贫穷的山里人立志从山村小路走出去,走向未来、走向幸福的强烈愿望。

  村前的那条小路,在风风雨雨中渐渐长大,但长得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三十年来,我每次回家走在这条路上,都能体味到一种“变”的感觉。开始,狭小的田埂路渐渐变宽,那时的路上,起早摸黑流淌的是包产到户的喜悦。后来,田埂路变成了沙石路,路上进出的双轮车也换成了手扶拖拉机,一天到晚与突突突的马达声相伴的总是欢声笑语。现在,那条小路已长成了又宽又平的水泥路,顺着这条路向山脚望去,小山村也已经长大,坡前坡后新屋毗连,绿树成荫,盎然的春意荡漾着满眼生机。

  眼下回到老家再提起以前的那条小路,年轻人都会感到茫然,觉得好笑。但对于我来说,无论再过多少年,无论走到哪里,村前的那条小路永远缠绕在我的心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心中那条路 □孙银标 2008-7-11 浙江日报000152008-07-11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