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今日关注

“蔡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波斯诗人萨迪的诗,或许可以成为蔡伟人生转折的写照——“你虽在困苦之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总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不要因时运不济而郁郁寡欢,忍耐虽然痛苦,果实却最香甜。”

  从三轮车夫到名校博士,如此大的落差,使得蔡伟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在他的老家辽宁锦州,人们开始用他的例子来鼓舞高考落榜少年。

  蔡伟却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还是希望能和大多数人一样,一步步从本科、研究生读起来。”的确,蔡伟从“神牛”师傅到复旦博士生的华丽转身间,有着太多不可控的偶然:

  首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不管高考失利,还是下岗面临生计之忧,都能一直享受“读古书的乐趣”。从读高中开始至今20年的时间里,蔡伟对于古汉语和古文献的兴致从未消减。这样的“淡定”,试问几人能做到?

  其次,并不是所有“民间学者”都能像蔡伟一样,始终保持“很正”的研究路子,并且能获得类似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长江学者”刘钊教授这样的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而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到,蔡伟的成功,既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和良师益友的帮助,也得益于教育改革的创新趋势。  

  复旦校方表示,蔡伟之所以能成为复旦博士生,主要得益于近年来该校力推博士招生改革,实行了“申请—考核”的博士招生多元化制度。

  蔡伟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通过不同途径成才的可能性。那么,蔡伟的成功之路,是否可以复制?蔡伟本人的回答是“只能说我太幸运了”,而他目前所在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主任刘钊教授说,蔡伟的例子“不可复制,很难模仿”。

  刘钊教授希望,通过阅读蔡伟的故事,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古文献和古汉字,关注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高度,体验“仰望传统文化星空”的快乐。

  同时,他也想提醒广大青少年,还是要尽量避免“偏科”,在大学本科阶段掌握一定学术规范后再谈专深的研究,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蔡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童颖骏 2009-08-04 2 2009年08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