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工业强省·视界

江阴 结构优化的“新”“旧”之道

  吉鑫风能、爱康太阳能、海润光伏……堪称中国资本市场一道亮丽风景的“江阴板块”,这些年蹿升的新兴产业领域“星星之火”,颇为引人注目。

  而据江阴市上市办介绍,在该市80家中小板、20家创业板和20家“新三板”上市后备企业梯队中,绝大部分企业为新兴产业领域企业。

  江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一份数据则显示,2012年一季度,江阴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产值521.33亿元,增长幅度高出全市平均增幅近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比重达到41.14%,比2011年同期上升2.13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的“星星之火”正在江阴迅速蔓延,并呈现出燎原之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必须要有一个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和不断提供‘能量’的平台建设。这是我们江阴全市上下的共识。”江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陶宏向我们介绍说。

  扶持新兴产业,江阴推出了一系列大动作:出台《关于鼓励大企业集团转型发展工业新兴产业的意见》、《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意见》等政策,并通过筛选“一批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一批最具产出成效的投资项目”和“一批最具增长潜力的重点产品”,细化对全市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项目投入、科技创新、资本经营、平台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平台载体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沃土”。早在2009年,江阴市就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提出力争用4年时间,全力推动四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五大“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目前,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临港工程装备产业园、精密机械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江阴软件园等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功能丰富的专业园区和“三创”载体为新兴产业规模化提供了广阔舞台。

  新兴产业的“星星之火”催燃之后,又如何让其迅速成为燎原之势呢?

  江阴着力构筑由民间资本、上市融资和各类创投基金构成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投融资服务。三房巷集团与斯奇医药、江南模塑集团与富山精工、双良集团与华绿新材料等本土企业与新兴产业企业,通过资本对接,打开了实现“双赢”的窗户;吉鑫风能、爱康太阳能、海润光伏等多家企业则通过成功上市,实现了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江阴还积极推动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与国际高端企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合作,抢占发展制高点。

  我们来到江阴采访之际,正值该市首个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这个由美国云计算领域的知名企业和江阴本土最大的软件公司合作的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通过借助中美两国企业在云计算领域先进的技术,首期搭建的云平台有中小企业云、港口物流云、电子政务云等,将打造或为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独具特色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

  纺织、冶金、化纤等传统产业占据了江阴制造业近60%的份额。在推动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快速发展的同时,江阴市积极鼓励传统优势产业企业从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品质、抢占价值链高端地位入手,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江阴市着力引导传统优势产业企业,用好国家允许企业新增设备抵扣增值税的利好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实施高新化改造,并分行业编制《技术改造应用范例》,为企业实施技改提供参照,组织召开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应用推广示范交流会,帮助企业了解应用先进技术,实现共同提升。

  江阴市还建立了全市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推进一批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今年列入市级重点重大项目的50个项目中,技改项目有44个,2012年预计投入近100亿元;年内设备投入预计将超过70亿元,占比60%左右。

  眼下,江阴的纺织、冶金、化纤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步子进一步加快,一批企业已成功开创出一片“蓝海”。

  以纺织业为例。受欧债危机影响,国内众多纺织服装企业面临市场萎缩、订单减少的“生死大考”,而江阴的阳光集团却以每天50个新品的开发能力,逆境突围,焕发出令人惊叹的“青春活力”。2012年以来,阳光集团将天然果纤花呢、蚕丝绒花呢和高弹保形精纺面料这三个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受到了国内外服装厂商热捧。

  同样,2011年至今,钢铁行业低迷,甚至出现“一斤钢不抵二两肉”的说法。而在江阴,以“科技”炼钢闻称的兴澄特钢却依然“春风得意马蹄疾”。今年1~3月,兴澄特钢钢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左右,预计全年企业将继续保持15%的增幅。

  ● 记者手记

  建设工业强县(市、区),结构优化是重要着力点。江阴市一方面努力抢占新兴产业领域的战略制高点,一方面通过打“提升牌”,强化纺织、冶金、化纤等传统产业的既有优势,对我们颇具可借鉴性。

  新与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亦非鸿沟之隔。我们既要抢抓新技术革命机遇引进培育一批有市场需求、有发展潜力、有技术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以旧引新、化旧为新,善于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和条件,以提升附加值为目标,按照产业链进行分析研究,引导企业对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设备进行投入改造,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或向新兴产业转型。并依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服务需求,大力发展能带动传统产业提升的高技术服务业,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格局。


浙江日报 工业强省·视界 00020 江阴 结构优化的“新”“旧”之道 2012-06-27 浙江日报2012-06-2700011;浙江日报2012-06-2700017;浙江日报2012-06-2700019 2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