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前沿观点

“不捐款”不仅仅是一种自由选择

  邓海建

  这次深圳绿基会的募捐碰了一鼻子灰,这显然不能归咎于深圳人的悭吝不大方。事实上,深圳有注册人数超过35万的义工、每年超300万人次的义工服务、人均捐赠全国第一、关爱行动九年开展爱心活动万余项等扎实的慈善成绩——随便拎出一项,便足以震慑全场。只是,这一次,为什么诸多民众选择了决绝的姿态呢?

  面对无捐款的现实,绿基会赶紧撇清了两个传言:一是此次义捐与“韦森特”毁树无关,二是发起义捐也并非政府“差钱”。但不幸的是,这样的回应显然没有切中民意的肯綮。事实上,这还带来两个实质性的追问:一者,绿基会作为公益组织,它的慈善属性应该明确区分于行政责任。而众所周知,城市绿化是财政的职能责任,于是就难免网友有“我已经纳税了”的说法回应。二者,募捐虽与“韦森特”无关,但公众更关心的是,如果捐出去的钱会在下一场“韦森特”里打水漂,这样的募捐又有多大的价值?此外,类似滨海大道隔离带上大理石花盆“何等的浪费,有关部门能告诉老百姓一个多少钱吗”的追问,对应的是公共民生领域的信息失衡、沟通不畅,这些权力范畴内的症结不解开,公益组织也难免遭遇公信力的池鱼之殃。

  遗憾的是,对于网络上几乎一边倒拒绝捐款的声音,地方城管局却认为:“这很正常,市民有权利选择参与或不参与义捐。”理论上说,不捐款当然也是一种权利,但如果集体不捐款呢?与其说这是一种不合作,不如说这是以不合作的方式参与了城市绿化的公共监督,由此彰显出的是对公共政策的理性精神,是穷究真相、厘清权责的公民意识。

  民政部网站29日公布了近日印发的《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明确要求,基金会通过募捐以及为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接受的公益捐赠,应当在取得捐赠收入后定期在本组织网站和其他媒体上公布详细的收入和支出明细。公益组织规范化固然是影响善款筹得的制度原因,而如何与权力作为分清疆域,防止公信危机累及民间慈善的质地,这可能是更加绕不开的另一个命题。

  新闻源:

  近日,深圳市绿色基金会发起近20年来首次义捐活动,称获捐资金将用于城市景观林带建设。对义捐网友支持者寥寥,网友称“作为纳税人,我已经纳税了”。官方回应称并非因绿化资金不足发起活动。该活动目前未收到捐款。


浙江日报 人文·前沿观点 00014 “不捐款”不仅仅是一种自由选择 2012-08-03 2662861 2 2012年08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