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伦敦碗·物语

关键词:英国性格 志愿者

人情伦敦

  特约撰稿 邱雅静

  有时候会听到朋友们说:“‘英国人’是刻板的代名词”。紧跟在这句“提纲挈领”的论断后面的,或许是他们为了办理银行卡等了几乎一个月的懊恼回忆,也可能是他们使用学生专属交通卡时因为忘带学生证而被警察纠缠的曲折故事。总之,最后的矛头会指向英国人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按部就班,丝毫不近人情。

  正因如此,我很想借用我在伦敦这一年进行的“非正式田野观察”替英国人做一次争辩:他们并非刻板如一块铜墙铁壁,也有不少温情暖意的时刻。

  几天前,我和朋友去位于伦敦东南郊的皇家射击场观看男子十米气步枪决赛。由于事前缺乏准备,走出车站我们才发现比赛场馆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步行距离。

  正在焦急地寻找合适的交通工具,朋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块站牌说,“那儿有为特殊人士提供的免费班车。”抱着只是去问路的心情,我们急忙跑了过去,正待开口,坐在巴士车里的司机先说:“你们是要去奥运场馆吗?”——一听便是浓重的东伦敦口音。

  “对,请问附近有公交车吗?”

  “这不就是吗?上车!”

  “可……这辆车是为特殊人士提供的呀。”

  “没错。但我瞧着你们俩看上去似乎身体有些不适,难道不是吗?”

  就这样,司机一边坏笑着一边招呼我们上了车。原来,车里早已坐着一位和我们一样“身体不适”的奥运观众了。

  几分钟后,负责登记班车始发时间的志愿者过来检查车内状况。那位司机倾了倾身子,煞有介事地说:“别瞧他们没带轮椅,其实身体都不怎么舒服”。年轻志愿者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调轻松地调侃道:“放心,我可不会‘揭发’你。”转身前,还对我们说“祝你们三位‘早日康复’。”

  在我的伦敦记忆里,像这位奥运班车司机一样善解人意的英国人遍布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比如诺丁山的那位二手书店老板,见我没有足够的硬币,干脆就把我从特价角落里挖到的书又打了折;比如19路公共汽车上的那位白人司机,在我的公交卡因欠费而无法使用的倒霉雨夜里,二话不说地打开了车门。

  学者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某种“集体性格”加以批判与剖析,而读者也热衷于将其套用到日常生活中用以解释他们遇到的无奈,即便麻烦很有可能是自己造成的。站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角度,分享这些亲身经历的温情点滴,不过是企图换回一些伦敦人,乃至英国人留给外人们不近人情、顽固不化的印象罢了。


浙江日报 伦敦碗·物语 00022 人情伦敦 2012-08-03 2664612 2 2012年08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