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潮生活

欧洲、巴西采访归来,本报记者对话中国制造

触摸中国制造新脉动

  记者 胡丹 吴妙丽

  本报讯 为何全球都承认“中国制造”的能力,却不承认“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中国制造”和先进制造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除了设计和品牌,“中国制造”还要提升什么……在结束巴西、欧洲实地探访后,本报记者带着她们的思考展开对话,在“头脑风暴”中触摸“中国制造”的未来。

  拼价拼不出品牌和口碑

  胡丹:欧洲人离不开“中国制造”毋庸置疑,但欧洲人对于“中国制造”的品牌到现在依然停留在低端、廉价上。即便是意大利威尼斯小镇海滨超市“老板娘”斯蒂芬纳,对于“中国制造”仅有的“好感”也只是因为售卖中国商品的钱养活了他们全家人。

  罗马的康奈专卖店,虽然经营了10多年了,当地人也都知道康奈鞋的性价比很高,但让他们掏100多欧元去买康奈的鞋时,还是很不心甘情愿的。因为欧洲人头脑中“‘中国制造’=便宜货”这个根深蒂固的印象。

  吴妙丽:跟欧洲一样,无论是和中国工厂合作还是从其进口,巴西买家最关注的也是价格。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对质量又要求甚高。这种对性价比的苛求,也影响他们对中国制造的态度。比如,他们既喜欢中国产品的便宜,有时又抱怨其质量不稳定。这引起我的深思。低价,固然能满足眼前巴西讲究经济适用的需求,可长期以往,中国制造在巴西,是否也会如同在欧洲一样,给人造成“低价”的刻板印象?

  跟风的产品没有“灵魂”

  吴妙丽:中国巴西投资开发贸易中心副总经理王春雷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中国制造的两大软肋,一个是进入市场前的调研不充分;一个是进入市场后的售后服务跟不上。

  格力现在巴西的销量已从当年的不到3000台增长到一年超过30万台,还在巴西建立起了生产基地。格力的成功经验就是,确定市场战略之后花大量精力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

  胡丹:在法国采访时,我曾遇到一位服装设计师,他说中国制造的东西之所以没有灵魂,是因为中国设计师“成天只对着电脑和我们出的杂志,的思维就只能跟着我们走。所以,你们引领不了时尚。”话虽毒,却很值得深思。“中国制造”要想创建和LV、PRADA等齐名的世界品牌,除了要重视质量和创新,的确还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专注。

  有些事比赚钱更重要

  吴妙丽:采访中我发现,中巴之间最大的差异还是在于文化。比如你会发现,巴西街上走路人很少,可是到了中午或下午某个阶段,街头的咖啡厅、小餐馆一下会冒出很多人,原来巴西人喜欢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哪怕是一顿午餐也会过得比较悠闲。另外,巴西人一到周末或节假日肯定要去度假休闲,绝大部分商店都会关门,我们想去的几个有名的巴西品牌专卖店就在周末全都拉起卷闸门。对于巴西人来说,“有些事比钱更重要。”

  胡丹:我在欧洲也深刻感受到明显的文化差异。我们正赶上欧洲的八月大假,大部分店铺都是关门的。我曾经想采访一家被我们浙江民企收购的法国企业,但老板告诉我,法国工厂全部在放大假,“如果强迫他们,他们会请工会代表来找我谈判。”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对“创新”的理解。在中国,我们经常会听到某员工进行创新不但缩短了工期而且节约了材料等。但在德国,这或许就是“投机取巧”的典型表现。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0 触摸中国制造新脉动 2012-09-26 2733612 2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