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画家
3  4  
PDF 版
· 2006年度全国花鸟画家提名展作品选刊
· 2006年度全国花鸟画家提名展作品选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6年度全国花鸟画家提名展作品选刊
  (紧接第13版)花鸟画要创新和突破相对较难,因为前人所达到的高度和历史凝聚的深度对今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刘万鸣:

  传统最好,要不假思索地去学习和继承,先打进去再考虑出来。绘画的制作性也有可取的地方,也有存在的意义,不能全盘给予否定。这次的“中国花鸟画的传统与现状”研讨会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和启示,老先生们的发言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唐秀玲:

  现代人需要冷静下来,认真画画。努力做到研究传统、研究他人、研究自己。画家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市场走,好的画家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市场,还要顾虑几百年后能否仍有自己的市场。

  

  林任菁:

  画家要真实地面对和把握自己,努力往自己的心里头走,把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在画面上。现代社会很热闹,但要画好画,画家就要跟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王平:

  古人一辈子只写一部书,一个画家一辈子能画好一张画,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件作品就可以了。

  此次展览参展画家有50个人,其中7个人既是理论家,又是画家,身兼双职。其实他们的作品可学习、可吸收的东西反而很多。古人讲中国画要诗书画三绝,他们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就做的比较好,起码都注意到了这点。这个传统还是蛮可贵的。举例来讲,上午看到的徐建融先生作品的题跋,将诗书画的关系定义为:诗者灵魂也,书者衣饰也,画者躯体也。这个题跋就蛮给人以启发的。目前大家默认的国内艺术成就最高的画家,可能还是走传统一路的文人画创作模式和建国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画家。站在传统的高度上看作品,不难发现搞理论的画家的作品笔墨更古。因此,现在的画家还是应该在理论积淀方面多下些功夫,不要让“打入传统、打出传统”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其实这个过程的探索、体验本身就是画家受益的一个过程。

  

  顾震岩:

  中国花鸟画是一门历史文化悠久的学科,曾经辉煌的时期迄今让人仰慕。其实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首先还是一个如何借鉴的问题。《宣和画谱》中说:“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古人对花鸟画比兴如斯,与今表现境界而有差异。这一点从我们这次提名展所展出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借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材料和技术的借鉴也是我们所不应忽略的。

  

  罗剑华:

  中国花鸟画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人邓椿在《画继》中有云:“画者,文之极也”。因此,我认为如果一味地去追求创新而极力摆脱传统的影响,另起炉灶,是不明智也是不可能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缺失的今天,中国花鸟画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我们讲“推陈出新”是先要有“陈”,方能推出“新”。所以在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重提传统文化的继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也是我们《中国花鸟画》杂志社举办这次活动的意义之所在。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小启

  本次展览组委会尚有部分提名展画册,可邮购,定价80元(含邮资)。邮购地址:310006 杭州市建德路9号《中国花鸟画》杂志社收。联系电话:0571-87013563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