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1版:设计

创新 科技 低碳

  世博园里各具特色的创意,意大利馆的未来城市、以色列馆的微型胶囊、中国江西馆的青花、台湾馆的山水心灯等,一场视觉饕餮盛宴,或展现科技、或表达风土民情、或阐述文化,而在低碳的今天我们也不忘传递一个永恒的话题——环保。上海世博会许多场馆的外墙设计都诠释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将文化与科技、创意与实践完美结合,展现出世博园独特的魅力。且跟随记者去看几个代表馆,一领新型材料的“用武之地”。

  代表一:芬兰馆

  正门处旁的水中的两块大石,上书欧阳询《九成宫礼泉铭》中的“冰”与明代王铎诗卷中的“壶”二字,这就是被称为“冰壶”的芬兰馆。

  它的外形设计来源于芬兰大自然——芬兰随处可见的中空岛屿礁石、鱼鳞以及中国福建的圆形土楼。据介绍,在冰川时期,芬兰还被埋在冰层之下,由于冰川的融化和流动,芬兰地壳岩石上就形成一个洞穴,在这个浑然天成的洞穴深处留下了一块光滑的圆石,被后人称作“瓯穴”,也就是现在芬兰馆“冰壶”的设计灵感。 

  “冰壶”的“鱼鳞外墙” ,外观温润,通体白色,很像中国的白瓷碗,而事实上其真正的“身份”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近观之,触摸这一片片的“鱼鳞”,虽没瓷砖那么光滑,但同样很坚硬;另外,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褪色。材料提供商芬欧汇川集团有关负责人说,“这些材料的寿命都能达到10年,而且不会在阳光暴露下变色发灰。”回收时,这一材料可和普通的生活垃圾一同处理,“比如用来焚烧发电,甚至可再生产新的复合板。”

  同时,“冰壶”顶部的碗状开口设计,可促进自然通风,且能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为展馆制冷等设备提供电力;雨水也可进行回收再利用。这一环保新材料,通过芬兰馆首次向世界展示。更值得一提的是,“冰壶”是按照永久性建筑的标准来设计的,世博会后,“冰壶”可被方便地拆卸,然后异地重建,后续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代表二:瑞士馆

  从空中俯瞰瑞士馆,其轮廓是一个想象中未来世界的轮廓。展馆的设计以阴阳理念引申出的平衡概念为基础,其主体结构由两个承重的大小圆柱和绿草如茵的屋顶组成,并由循环的观光缆车系统相连接。将缆车作为游戏的元素纳入设计之中,带着乘客从负荷沉重的城市升入馆顶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世界,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平衡”这一主题。

  瑞士馆的外部是由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参观者可以从幕帷的任何一处进入馆内一层的城市区。这种新颖独特的构思意在表现瑞士馆内外的“环境影响”,并使参观者了解这些环境影响。幕帷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每块电池板都做成瑞士地图的形状,使整个馆体裹上了“瑞士”幕墙。“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夜晚,幕帷上的灯将能随风发光,”负责人施瑞葛说,“如果参观者在拍摄时使用闪光灯,幕帷上的灯也会做出反应,与参观者互动。”这向我们暗示:我们周围还有许多能源未被利用。

  代表三:日本馆

  向世人展现,日本毅然选择了“环保”,以 “心之和,技之和”为主题。日本馆馆长江原规由介绍说,“日本已经意识到,发展是以环保为代价的,我们希望未来能提出一个解决方式,引起人们的共鸣。”“日本馆确实是靠它们呼吸的”此项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的“循环呼吸柱”技术是日本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尝试。

  日本馆的建筑外形呈球状,上面铺设了一层透光的淡紫色薄膜,一种叫ETFE的新材料,构成枕头状空间单位。它有最大程度的透光性,膨胀后的枕头状内部通过非晶体太阳能电池可以完成内部发电。

  馆的外墙采用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号称“会呼吸的墙”。从外面看,日本馆弧形的表面上有三个凹进去的“鼻孔”和三个凸出来的“触角”。“触角”是三个呼吸孔,“鼻孔”是三座冷却塔,六根循环呼吸柱相互作用,将光、风、水在内部环境循环利用:通过由上至下的循环呼吸柱,为没有窗户的居室导入自然光;呼吸柱的拔升效果使地板下的冷空气上升,为馆内通风换气,并降温3℃左右;汇集雨水,通过呼吸柱底部的水槽进行蓄水,屋顶再“洒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另外,在馆内还设置了气化热水器,通过热泵把水加热,在热泵散热的过程中将余温再循环利用,这样就不会排放二氧化碳。

  这些先进科技不仅符合当前环保潮流,更让上海世博成为史上最“低碳”的博览会。创新无止境,低碳的路亦有千千条,总有一条是我们可以考虑仿效和利用的。


美术报 设计 00031 创新 科技 低碳 2010-05-22 nw.D1000FFN_20100522_6-00031 2 2010年05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