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视点

免费,也是一场考试

□本报记者 王凯

  编者按:2月18日,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王家新在在文化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1年为了“三馆”全国免费开放,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18亿元。中央级美术馆、图书馆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省级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所需经费应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中央财政将重点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中、西部地区负担比例分别为50%和80%。东部地区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自行解决,中央财政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

  免费,是件好事,更何况是18亿元的免费大餐。

  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远曾说过,要把中国美术馆这座绘画艺术的最高殿堂,打造成没有“围墙”的美术馆。这是几代中国美术馆人的梦想,也是许多人对中国的美术馆的期许。博物馆免费开放能够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首先反映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了,政府执政为民有了更好的载体,同时这也是推动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求。

  关于免费,也让我想起了自2002年以来,杭州市对西湖景区逐步实施免费开放的政策细则。2003年那一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杭州西湖周边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章太炎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加上之前已经免费开放的于谦祠、俞曲园纪念馆、林风眠故居纪念馆、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等,正式宣布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2000年前后,不少在杭大学生的手中都有一张浙江博物馆的年票,凭学生证花5元钱,就可以办理。这种年票在2004年的1月1日最终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以往的门票收入。作为中国旅游的重镇,杭州在全国率先对旅游景点和博物馆实施免费细则,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作不理解。然而,杭州市的旅游景点免费开放在经历了早期的考验后,随之而来则是双赢。根据有关统计,西湖景区的公园景点和博物馆门票免费后看起来门票收入损失了5000万元,但景区内人流增加了,商业服务资源增值了,对杭州市财政的贡献是每年100多亿元。而经过近8年实践,浙江省基本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业内工作规律,又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路子,成为全国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的一个缩影。

  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对广大民众而言,的确是一件好事,让更多群众共享了文化成果,但问题也会随之涌现。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认为,随着各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的开展,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在基础设施、服务内容、管理运行等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一是供需矛盾突出,免费开放后,广大群众的需求与公共文化单位保障能力矛盾更加突出;二是运行成本提高;三是管理难度加大;四是政策配套不齐。

  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与美术馆,都面临不同于以往的挑战与克服。2008年初,上海博物馆免费开放伊始,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将近过万的人流量,是以往参观人数的两倍多,并且这还是在做了提前预约的准备工作后。之所以如此多的参观人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质量。

  免费开放后,对展事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可想而知,各机构将不得不积极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提高办展的质量和水平,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将博物馆与美术馆从以往少数专家、学者涉足的精英场所,转变成面向大众的文化教育行业,成为集展示、收藏、教育于一体的“社会课堂”。

  除了自身既有的藏品,提高展览水平吸引观众,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近博物馆与美术馆,使他们不至于被别的美术馆抢走,也是各个馆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免费开放制度对美术馆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展品维护,观众安全保障、设备设施完善、美术馆功能完善等方面。可见,这是一把双刃剑。免费开放工作不是简单的“免费”两字,而是以“免费”为契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如何在专业性与大众性上面都能做出亮点,是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对于国内广大公立的展览机构业界而言,现在依然是相对宽松的时期,虽然缺失了门票的收入,但国家财政的支持,概念上让他们依然不用勒紧裤带过日子。除却极个别的大馆外,越来越多的公立展览机构正在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中,展览基本上处于走马换灯的状态,教育功能基本仰仗敷衍,收藏更是基本靠等,面对如今不断涌现出的私营博物馆、美术馆,公立机构应当感受到压力和危机感。


美术报 视点 00003 免费,也是一场考试 2011-02-26 nw.D1000FFN_20110226_4-00003 2 2011年02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