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视点

回到艺术的原点

──徐匡版画展的启示

  回到艺术的原点

  ──徐匡版画展的启示

  上海美术馆2011年开年第一个展览,给了著名版画家徐匡。其隆重程度,在该馆的画家个展中也是不多见的。版画,是目前各画种中弱势的画种之一,徐匡的版画又是该画种中的黑白木刻。徐匡虽然著名,但又是艺术家中少见的低调画家。虽然获了一大串重要的包括国展最高奖的奖项,但他在70岁之前居然没有办过一次个展。

  徐匡这次个展是以黑白木刻和“原版”木刻两种形式为主的版画展。他的黑白木刻,是一种从素描造型转化而成的带有徐匡原创特征的独特木刻形式。他的“原版”木刻,也是一种与绘画结合,直接刻制在木板上并直接陈列的样式,这也是徐匡原创的新型艺术样式,这种不需印制的样式甚至不能被称为是版画,而是一种与版画联系紧密的新的绘画品种。当然,就凭这两条,也该引起画界的关注了。但版画毕竟是个小画种,不要说社会的关注,美术界关注的人也有限。但在这次的研讨会上,一个大的印象就是大家对徐匡怀着深切的敬意。许多人直接就说对徐匡“崇敬”、“崇拜”,大家不约而同地对徐匡作品引发的效果评价是“震撼”、“伟大”,评价徐匡艺术从“真诚”改称“虔诚”,从“真正”的艺术家到“纯粹”的艺术家等等。如果你知道,徐匡是个从不张扬从不炒作的人,研讨会上这种罕见的极致性的评价从何而来?

  其实,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的是两个被美术家们几乎要忘掉的常识:生活与技艺。

  徐匡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生活中完成自己的艺术。徐匡的确是个纯粹的艺术家,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性情中人。从20来岁中央美院附中毕业主动到四川工作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他无数次深入藏区,去体验去感受去感悟,他去捕捉无数的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细节,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去表达。他经常在谈到他所经历的生活细节时感激动容。我们在他画面前的感动与震撼,不正是源于徐匡的原初的感动与震撼么!感动只能来自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来自生活的感动,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就是他们可以把这种精神性的感动以艺术的形式物化为艺术,再以这种情感的艺术去感动欣赏艺术的观众。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又这么简单。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感人的道理的确属于常识。但现在的问题是,美术界普遍地忘掉了这个常识。上世纪80年代初,艺术的自律性时髦,全国都关注形式美,关注点线面色彩关系,包括后来国画界对笔墨的夸张式的强调,使整个美术界开始割断与生活的联系,与源于生活的情感传达的联系。生动丰富的现实被抽象成大同小异的点线面之后,其上天赋予大自然形象的无比的生动、独特、鲜活与丰富丧失,感动从何而来?况且,感动与震撼是精神与感情的性质,它必须与人的现实生活现实感情发生关系,一些电影中人物把观众感动得无以复加,也是因为人的生活与感情。纯粹视知觉的形式美,只能引起短暂的心理快感。另一严重的问题,则是在“当代艺术”影响下,本来长于感性的艺术家偏偏要在自己弄不懂,至少不内行的哲学、政治、观念、问题中去折腾,这种扬短避长的错误倾向居然成了艺术界的主流倾向,这样,艺术离生活越来越远,离感动──当然就更谈不上“震撼”──就更是远而又远了。重回生活,重现感动,这是徐匡艺术的一个重要启示。

  徐匡艺术的另一启示是重视绘画的技艺。

  忽视乃至蔑视技艺,又恰恰是今天美术界又一大问题。徐匡有一套绝活,他可以把在木板上的素描稿在无黑白稿的情况下,用刻刀即时随机地刻制成刀法极完美而极严谨的黑白木刻。其走刀之准确,排线之严谨,黑白疏密与造型关系吻合之贴切,刀法变幻之复杂丰富,对物象造型与木刻黑白关系及刀法处理的复杂对应与概括组合之精妙,都有让人(而且是让专家)叹为观止的惊叹!那是一套绝对无法重复也绝对无法模仿的绝活!木刻界一些资深专家何以会对这个不事张扬的低调版画家表示出那种公开的“敬佩”乃至“崇拜”之情,行外的人是很理解的。然而,当今画坛却有一股忽视乃至蔑视绘画技艺的风气。由于冒充思想家的画家多了起来,对观念概念的强调,炒作对成名的短频快效果,使在技艺上下功夫不仅成为多余,而且被认为层次低档。然而,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却必须有一套别人无法仿效的技艺,这种技艺,又是其独特风格的标志。张大千强调的画家之画,亦含此意。

  生活与体验,技艺与传达,其实是艺术所以为艺术的根本。徐匡艺术对今天我们的启示,就是回到艺术的原点。


美术报 视点 00003 回到艺术的原点 2011-02-26 nw.D1000FFN_20110226_5-00003 2 2011年02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