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美育

美术课,如何设计提问

□陈平 江苏省怀仁中学

  有位美术老师准备上一堂课名为“贺卡设计”,其中有一个问题一开始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设计的贺卡与买来的贺卡有什么不同?”我后来建议他换一种提法:“如果有同学给你寄来了一张贺卡,你喜欢收到的是他在商店里买来的,还是由他自己制作成的,为什么?”

  我为什么建议他这样改呢?我想,“思维是思维主体处理信息及意识的活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信息”,二是“意识”。“信息”是人要思考的对象,“意识”是人对思考对象的反映。思维质量的关键在于人的意识,只有人的意识是积极的、主动的,其思维质量才能提高。反之,如果人对所提的问题处在消极或者被动状态,思维质量会大打折扣。所以,提高学生对于问题本身的兴趣,是提高学生思维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建议这位老师改变问题提问的方式,把问题与学生自己可能发生的“利益”结合起来,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期末的美术鉴赏考查,我们给学生设计的题目中,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课本在讲中国画“山水画”、“花鸟画”单元时,标题前分别用了“咫尺千里”、“移情草木”来修饰,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具体作品分别进行阐述。

  我后来觉得这样提问学生的思维度还是不够,就再进行了调整,变成了两个小问题:

  1.课本在讲中国画“山水画”、“花鸟画”单元时,标题分别用了“咫尺千里”、“移情草木”来修饰,你如何理解课文的用意。

  2.假如你是课本编写者,请用另外两个词来修饰中国画“山水画”与“花鸟画”,并结合具体作品来说明你的观点。

  我这样调整的想法是,前面一个问题重视了学生主观表达,也重视了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但由于是开卷考查,学生简单地摘录课本原话的比较多。通过调整后,我们更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以及对作品独特的解读,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阅读与知识的积累情况。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确实出现了一些比较理想的作业。在讲山水画时,有的学生做如下回答:

  “山灵水秀”:《游春图》,大面积的水面为远近山坡怀抱,树木、烟云、亭阁、院落、桥梁、船只都是重要的表现要素,将春游环境点缀得很美,不论是层峦叠嶂的山峰,还是含情脉脉的流水,无不体现“灵动”两字,其中也表现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操。“雄伟浑厚”: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取景高远,中部的烟云拉开了人与山的距离,有一种异常雄伟高大之感。“身临其境”:《清明上河图》对宋代城市面貌、社会风俗做了描绘,描绘了商业繁荣景象,画面形象逼真,仿佛身临其境……

  在讲山水画时,学生又做如下回答:

  “寓情于物”:杨无咎的《四梅图卷之一》,画了梅花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为人耿直,不肯依附秦桧,所画梅花清秀隽永,是高尚气节的化身。作者把感情寄托于画,一切物语皆情语。“趣味横生”:《寒雀图》。表现了自然界自由生产的花木和禽鸟不是死板的,图中的麻雀或翔或栖,富有生机,别有风情。“清幽淡雅”:郑燮《兰竹图》,有清新淡雅的意境,体现出了文人画的品性。 “一叶一乾坤”:花鸟画既有揣摩多时的雄浑笔力,又有随意所悟的意趣,一草一木、一花一虫无不是作者悉心成竹之作,一草一木能映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另有一些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考虑到了前后的整体性,用了这样的词语:从外到内——人物画(从人物的外貌我们看到了人物的内心,如“关天培像”);从近到远——山水画(从近处远眺远方);从小到大——花鸟画(从细小的事物看到深远的意义)以及天地之美——山水画:主要体现山水之间的美丽;万物之理——花鸟画:隐含着万物的灵性。

  可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就有活力;给学生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学生就还你精彩。


美术报 美育 00012 美术课,如何设计提问 2011-02-26 nw.D1000FFN_20110226_4-00012 2 2011年02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