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副刊

午后阳光

阳台

  城市生活忙忙碌碌,上帝安排的七日,甚至休闲都需要抽空。每天上班出门,下班回家,紧紧张张,回家又是各尽其职,都有自己的角色。有时,看上半段韩剧,蜷缩在沙发上发个傻,可以称其为美妙。作为城市的阳台,已经在我们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退居到晒晒衣服堆点杂物。于是我开始回想记忆中的阳台或者没有阳台的日子。

  大学毕业后到省艺校工作,我结束了租房子的日子,学校安排我住在老杭大路口就要拆的平房里,两排平房只剩下一两户没有搬走的同事,单位觉得反正就要拆了,随我收拾那间破屋暂时安顿,只要拆时提前告诉我,搬走就行。我选择了胡同的最里头不漏雨的单元,推开门里面还有两进,破败的沙发,一地前一住户的残留物,对一直习惯于贫困流离生活的我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反而在设想收拾好后的美丽憧憬。这间两进的住户加上搭建的厨房,黑乎乎的有点规模,最大一间的里墙开门出去,还有一个六七平方米的小院落,翻过这爬满藤蔓的院墙外就是原来老京昆剧团的练功房。我在这破败的两进平房里收拾出一间卧室,一间画室兼客厅,还在原先留下的搭建房外,请人挖了一个化粪池,一米不到见方,而后又搭建起房内的卫生间和厨房。同事问我要在这快拆的破房子里做什么道场!我说不管什么时候拆,住上一年马马虎虎,住上两年我就赚了。在这简易厨房的外头就是世贸中心对面现在还在使用的公共厕所,那时要找我的朋友,告诉他们对着黄龙洞附近世贸中心对面的公共厕所大门喊我的名字,就能够找到我。在这与单位一墙之隔,白天都要开灯的平房里,结束了大学毕业后的漂泊,开始充实而自我满足的生活。

  现在已经无法想象徒步五六分钟就可以上班的快乐,只记得刚毕业的自己,面对相当于高一年龄的中专生,有无数的教学设想。忙完一天的傍晚,只要天气不坏,都会从音乐厅附近拾阶快步爬上初阳台,极目湖山,有说不出的舒坦。假如没有风,又是一个好天气,会带上一本书,一个人在初阳台西侧的那片大石头上小坐,或者索性躺下,仰面蓝天,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傻傻地仿佛有消失的感觉,忽然又回过神来——唉!日子久了,慢慢地都会与每天固定时间上山的人打招呼:“这几天没上山啊!”怎样的问话都会有善意的答复,有的是七老八十的大伯大妈,有的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夫妇,略差一刻钟就会有不同的人群。在搬到滨江之前的四五年,初阳台几乎成了我在不见天日的平房外,工作之余歇息的阳台。

  成长经历中曾经有过一段有阳台的日子。大概是刚上初中的时候,家从机关大院搬到山头的单位宿舍,平行的三排房子东西向,朝南有个凉台可以看到县城最高峰火炉尖。阳台上一些瓦盆里种着一些父亲从山上挖来的兰草,一些迎春花,一些杜鹃,还有是谁都养得活的仙人掌。南面的窗架横上一根树叉,时常挂着农村外婆家送来的猪肉或者是粽子什么的。记得天气好时,在阳台做裁缝的母亲唠叨过,搞林业的父亲种的花还不如什么都没学过的退休干部。小县城住宅区二三层楼的阳台,对面就是单位同事家的窗户,站在阳台上就可以东家长西家短,说些让人快乐的事。小区周边松荫如盖,随便哪家窗户推出去都可以直面如黛青山,临湖的宿舍更是湖天一碧,不像如今“直面六和塔的江景房”都成为一种充满想象的期待。

  除了晒晒衣服养养花以外,阳台的活动是走出城市单调居家生活的开端,站在阳台上伸个懒腰,打个哈欠,甚至大喊一声,那是多么的舒坦呀!我幻想有一天全城市的人,在同一时间都走到不大的阳台上一起大叫“啊”!那肯定是宅男宅女们的节日!


美术报 副刊 00012 阳台 2011-10-29 776727 2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