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评论

组合模式实践意义的缺失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画史告诉我们,先贤们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广博深厚的学养、超前的学识理论、决策实践的导向,引导实践取得预期的效果。徐悲鸿的“师法造化,寻求真理”,刘海粟的“谋中华艺术的复兴”,志向高远;林风眠崇尚“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潘天寿深悟“艺术是心物熔冶之结晶”,极富内涵;又石涛呼唤“法无定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傅抱石感慨“时代变了笔墨不能不变”,则凸显个性风格创造之意旨;再如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自持“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见识卓绝,直取中国写意画之精髓……因而他们在毕生的艺术实践中滋生活力,独树一帜,卓而不群。为美术事业的振兴、传承、发扬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产生深远影响。彪炳丹青,名垂千秋。

  当今“金陵组合”的理念导向是“集体”概念。“依靠集体的智慧”、“集体合作可以超越个人水平”、“集体创作优越性”、“靠团队的力量”,进而“成为一个模式”去“开辟出一条新路”,并以“集体”概念的组合模式和创作方式去完成“集体”概念的作品。与上述前贤相比,由于立足点的偏差而远离了对艺术本质、本体的追求探索,势必导致它的实践只能取得表层意义上尚属平庸的结果。


美术报 评论 00009 组合模式实践意义的缺失 2012-06-23 2603812 2 2012年06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