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油画

面对面——中荷肖像与室内绘画的一次对话

  本报讯 耕绿 中西文化的交流,一方面能达成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包容,共筑和谐世界。另一方面,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艺术家也在互动与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使各自的文化与艺术能够得以发扬光大。

  3月4日,北京今日美术馆将推出一场跨文化语境的中国、荷兰艺术家当代艺术的交流与对话, “面对面——中荷肖像画及室内绘画展”。此次展览再次呈现了艺术史上的一个经典主题——肖像画与室内绘画。肖像画与其关联的室内陈设是视觉艺术史中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在荷兰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绘画中也有其独特的表达。这样的中西对话,总能让艺术家与艺术家、艺术家与观众、观众与作品之间碰撞出激情与火花。

  策展人Cees Hendrikse十分关注荷兰和中国当代艺术,此次在“面对面”展览中,他选取了4位来自中国和荷兰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实践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对肖像画和室内绘画的思考。通过并置两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的艺术家的作品,开启了一场独特的跨文化与艺术传统的对话。

  参展艺术家包括:陈丹青、Jan Worst、毛焰、Philip Akkerman。陈丹青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油画创作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宣教模式,渐渐回归其内在的艺术本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陈丹青的油画作品正是这次艺术革新的中坚力量,1980年他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至今余韵不绝。他当下的肖像画创作也体现了这种传统与当代的二元性特征。Jan Worst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荷兰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从一位西方审视者的角度洞察了人心深处暧昧不定的欲望。他作品中繁复的室内陈设成为人类内心痛苦的布景:室内的挂毯和书籍将人物的孤独映衬得淋漓尽致。这一风格既与传统绘画,也与荷兰和弗兰德黄金时代的艺术家遥相辉映。毛焰是中国当代非常重要的观念性肖像绘画艺术家。他的肖像画细致传神地塑造了人物精神,达到了形、神相融的境界。他大量创作以一个白人青年为模特的肖像画,摆脱了典型“中国艺术家”的标签而彰显出其创作的中立性和独特性。Philip Akkerman在他的绘画中不断探索绘画和艺术的无限可能性,甚至进行反观自身为何,人类为何的生存思考。自画像在西方艺术史中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绘画题材,Philip Akkerman的创作则以自画像为主题,他不断变换的自画像显示出每个个体对自身身份的不断追问。他的作品引起了美术馆和收藏家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参与了多次大型群展。

  在传神、写意中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室内陈设与人物的微妙关系,这些作品在耐人寻味中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展览“面对面”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次探索肖像画与室内绘画的独特视角,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聚会,为我们开启了沟通传统与当代的艺术之旅。


美术报 油画 00014 面对面——中荷肖像与室内绘画的一次对话 2013-03-02 2920829 2 2013年03月02日 星期六